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故宮系統考古新發現:宮墻600年矮了90厘米

2015年04月08日 09:25 | 作者:劉冕|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故宮南三所外東南電力井探方發現的城墻基礎、鋪磚地面與排水溝。

故宮南三所外東南電力井探方發現的城墻基礎、鋪磚地面與排水溝。

故宮南大庫消防管道改造搶救性考古發掘出土的瓷器殘件。

故宮南大庫消防管道改造搶救性考古發掘出土的瓷器殘件。

 

  故宮博物院即將迎來建院90華誕。您知道這個宏偉的建筑群始建之初是什么樣子么?您能想象從來沒有大拆大建過的宮墻600年矮了大約90厘米么?這些信息其實都被宮墻內的72萬平方米土地銘記著,今年,這座博物院將首次公開這些秘密。

 

  下個月,故宮西部的慈寧宮區域將首次揭開面紗,惟一的現代建筑是一座古樸的棧橋,觀眾站在上面往下看,考古實況現場將一覽無余。

 

  從2014年6月到11月,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配合院內熱力、電力和消防等基礎設施改造工程,報國家文物局批準,對故宮南三所門外電力增容管線工程工地、南大庫消防管道改線工程工地、慈寧花園熱力電力管線改造工程工地等3處發現古代建筑遺址的施工區域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每一處都有新看點。

 

  故宮的系統考古,不僅帶來了新發現,更是理論上的一次創新。故宮第一次被視為一個整體,將各處考古發現的同時期夯土建筑基礎進行科學記錄,為研究故宮建筑群創建初期情況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材料。目前,故宮明清建筑基址正在角逐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將在本月9日下午公布。

 

  地點一:慈寧宮花園

  看點 最早宮殿地基首次露面

 

  考古工作者在這里找到了15層夯土,每一層都記載著一段歲月的變遷。在這個坑的最底層,考古工作者找到了7個磚砌的建筑基礎,每一個都大約2.44米見方。這些建筑基礎的學名叫做磉墩。“這些就是宮殿的地基,目前只是探明了南北方向的,東西方向的今年繼續找。之后,古建筑專家可以依據這些數據推斷出當年這座大殿的具體規模。”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員王光堯說。

 

  在夯土層內,出土了極少的紅砂胎綠釉琉璃瓦,這種紅砂胎、施白護胎釉的琉璃瓦具有鮮明的元代特點。同層出土有一小塊青釉凸唇碗口小片,已往對景德鎮瓷器山元代窯址的發掘表明,這種造型、釉色的碗為元末明初的產品。

 

  在考古學領域,斷代就晚不就早。因此,這些可以標識年齡的文物證明,這組夯土地基代的建筑是在明初,大約有六百歲了。但是歷史變遷,這個時代的文獻大多已經遺失,現存記載中已經找不到更多的蛛絲馬跡。對于慈寧宮最早的記錄是“該區宮殿的改建始于嘉靖十五年,至十七年完工,是為慈寧宮與慈寧宮花園”。“因此,我們推斷,這組建筑可能是故宮里最早的建筑,是永樂時期肇建紫禁城時的遺構。”

 

  揭秘 宮殿設計定位“百年大計”

 

  在磉墩底部,居然還有地基——兩層排木,下層南北向鋪、上層東西向鋪。根據實驗室初步分析,承臺用材有云杉、落葉松兩種。承臺下部連同周圍夯筑厚0.6至0.9米的碎磚,成為極其堅實致密的加固層。“電鉆打上去,就是一個白點。”故宮考古研究所徐華峰博士介紹,在這個碎磚層上由黃土、碎磚逐層交替夯成地基。

 

  梳理一下,建筑大殿的順序是先砌筑磚墩臺(磉墩),再在周邊逐層交替夯筑黃土與碎磚地基。

 

  不僅建造過程繁雜,而且對施工區域南部的發掘表明,該區域南、北建筑地基的夯法不同,效果也不同,說明即便在同一宮殿區內,地基的處理方法也可能是因地制宜,各有不同。“這座宮殿在建筑時的設計年限就是現在所謂的‘百年大計’。”

 

  存疑 地基用到了糯米汁么?

 

  從已經揭露的現象來看,夯土地基的建筑工藝是由碎磚、黃土交替鋪筑并夯實,碎磚間可能使用黏接劑。“磚石間可以看到有一些發米黃色的黏合劑。”王光堯說,“我們也懷疑這是不是就是傳聞中的糯米漿。”拿到實驗室初測,基本排除了這個可能。不過到底是什么?仍有待研究。

 

  地點二:南三所

  看點1 地面比明代長90厘米

 

  從故宮中軸線逛下來,觀眾大多會覺得欽安殿個兒太矮。其實,不是古人有意為之,而是因為這座宮殿是少見的明代建筑,而三大殿均為清代遺存,朝代變更,宮廷里的“水平面”也不一樣了。

 

  在南三所東南電力增容管線電井工地發掘過程中,考古工作者通過發現的明代散水和被城墻包磚疊壓土襯石,確認了故宮東城墻墻體的原始露明部分開始于現代地面以下約0.9米深處。換句話說,現在故宮的地面比明代的時候長高了大約90厘米。

 

  經過考古發現,故宮墻體基礎與故宮內早期建筑黃土與碎磚交替逐層夯筑的地下基礎做法相同,厚約2.4米。

 

  看點2 明代排水溝重現天日

 

  明代的排水溝與磚墁散水也重現天日。

 

  排水溝與城墻同方向、相距約3米,斷面呈長方形,用磚砌成,上蓋石板,寬0.6米、深1.2米。故宮考古研究所的冀洛源博士說:“城墻與排水溝之間是鋪砌規整的磚墁散水。這些遺跡表明,故宮建筑群在始建時,從地上建筑到地下排水具有統一的規劃布局。”這也是為何故宮逢雨無積水的原因,雖然目前尚無宮內的古老排水溝分布圖,但是可以想象就在磚石下大約十多厘米處,縱橫的排水溝系統相互交織,數百年來發揮著作用。

 

  揭秘 宮殿“循環利用”

 

  早于現有南三所建筑群的建筑遺址與地面此次被發掘出來。從地層關系看,改建于乾隆時期、東西三路布局的南三所建筑群,是有規劃地拆除早期建筑、統一平整地面之后起建的。

 

  根據文獻、圖樣資料記錄,該區域在康熙以前是中軸對稱、中路設主殿的布局方式。有推測認為乾隆時期的改建顯示了從設立太子到不設太子時代宮廷政治與皇子地位的變化。

 

  這些新發現為研究明清兩代紫禁城內宮殿重建、改建的規劃方式與工程做法,以及背后所體現的宮廷歷史,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據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王子林研究員介紹,“有文獻記載,嚴嵩曾經跟工匠說,地基很好,重修宮殿時不用動。康熙也曾有過類似的批示。如今,這些史料上的文字記錄找到了最有效的歷史證據。”看來,不少紫禁城里的宮殿在修復過程中都是“循環再利用”的。

 

  存疑 夯土層中赤鐵礦的用途?

 

  在對南三所門前的地基發掘過程中,考古工作者發現每一層夯土層表面都有一層紅色的物質,很像是人工添加劑,而且經過處理非常堅硬。經過實驗室的檢測,這些物質為赤鐵礦,含量遠遠大于一般土壤的含量,應為后來添加的。但是這些物質到底起什么作用,史料中沒有明確的記載。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故宮 考古 新發現 宮墻 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