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要聞
端牢“中國飯碗”之農人篇⑤ | 總有一天種田不用再下地
端牢“中國飯碗”之農人篇⑤ | 故事:
從“0”到“1”再到“N”
西紅柿、黃瓜、草莓、西瓜……對于如今的北方人來說,冬天能吃上這些種類繁多的新鮮蔬菜瓜果,早已習以為常。然而,在二三十年前,絕大多數中國人可沒有這樣的“口福”。臨近冬天,家家戶戶男女老少全出動,忙著排隊購買大白菜、土豆、蘿卜,囤積全家人過冬的蔬菜——這是許多人記憶中最深刻的畫面。
“我小時候什么都吃過,榆錢蒸棒子面,能喝上一口小米粥,就算是細糧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天來出生于20世紀50年代,對于他來說,童年更是伴隨著匱乏與饑餓。當時的日子很艱苦,“許多老百姓的期盼,便是能吃上一口飽飯”。
幾十年來,李天來的研究重點始終沒有離開老百姓的“菜籃子”。在他看來,只有依靠農業科技進步,才能讓“中國飯碗”更加充盈和豐盛。
1978年,李天來考入沈陽農學院(現沈陽農業大學)蔬菜專業學習。1985年,懷揣著改善北方老百姓“菜籃子”的夢想,李天來東渡日本求學深造。1988年碩士畢業時,日本的大學和企業都向他伸出了橄欖枝,但他毅然選擇了回國。
回國后,李天來一頭鉆進大棚里,向寒冷的自然環境發起挑戰。“以前北方大棚種蔬菜要點火生爐子,污染空氣不說,農民掙點錢都不夠買煤。”他說。鼓勵農民建溫室,要努力降低投入成本,李天來便開始探索如何在零下20℃~零下28℃地區,充分利用免費的太陽能生產喜溫果菜。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李天來團隊根據冬至日中午時刻合理透光率和保溫蓄熱理論與方法,研制出第一代節能型日光溫室及其蔬菜高產優質栽培技術體系,實現了零下20℃以上地區不加溫全季節生產喜溫果菜,創造了年畝產1.5萬公斤的高產紀錄,在遼寧及北方地區大面積推廣。
20世紀90年代中期后,李天來和團隊又研制出第二代節能型日光溫室,實現了零下23℃以上地區不加溫全季節生產喜溫果菜,創下年畝產2萬公斤的高產紀錄,并在北方地區推廣。此后研制出的第三代節能日光溫室,實現了零下28℃以上地區不加溫全季節生產喜溫果菜,創下年畝產2.5萬公斤的高產紀錄。
近年來,李天來帶領團隊研發的第四代節能型日光溫室成功將溫室采光率由73%提高到86%,夜間室內外溫差由25℃提高到39℃,冬季不加溫生產區到達北緯43.5度。
從第一代竹木結構、相對簡陋的節能日光溫室,到目前能實現環境自動控制等功能的現代化溫室,40多年來,李天來帶領團隊不斷尋求日光溫室的最優方案。大棚外白雪皚皚,大棚內綠意盎然。李天來的辛勤工作讓可口的新鮮蔬菜端上了北方冬季餐桌,也給農民指出了一條致富路。
事實上,要農民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并沒有那么簡單。為了鼓勵農民采用日光溫室新技術,李天來跑遍了遼寧省農村,到農民的田間炕頭上做動員。“賺錢了,全歸你;賠了錢,算我的。”他拍胸脯給農民承諾。北方節能日光溫室、南方塑料大棚優型結構設計與建造技術、配套環境調控和生產設備、蔬菜周年高效栽培模式與技術……他把一系列園藝科技成果源源不斷地無償送到農戶手中。
李天來團隊的科研成果,更是在全國十幾個省區市大面積推廣應用。
在內蒙古赤峰市,日光溫室從無到有,番茄、辣椒等果菜不僅實現了標準化生產,還遠銷到南方地區。云南普洱、江西贛南、貴州畢節、青海海西、寧夏吳忠、甘肅白銀、山西呂梁、河北承德、內蒙古赤峰……這些曾經貧困的地區,由于園藝科技和新的栽培技術的應用,紛紛發展起蔬菜種植產業,不少地方已成為我國重要的設施蔬菜生產基地。
目前,我國的日光溫室技術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21世紀初,日本筑波大學農業工程學科山口之智教授來到沈陽考察,將李天來的技術帶回日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加拿大農業部引進第二代節能型日光溫室,較當地連棟溫室節能80%以上。隨后,荷蘭、韓國、蒙古等國家紛紛來訪學習,將技術引進回國。
“新設備新技術不僅要讓農民用得起,還要用得住、用得好!研發新技術首先要為農民考慮產投比。”李天來表示,園藝產業已成為健康中國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減貧致富等不可或缺的產業,但目前仍存在許多不能滿足現代園藝發展需求的重大科技和產業問題。“如不重視解決,將會拖農業現代化的后腿。”他說。
“我國雖然是設施農業大國,但不是設施農業強國,裝備簡陋、環境調控未能實現自動化,生產環節機械化率僅有33%左右。”在李天來看來,不僅要實現個別技術從“0”到“1”的突破,更要實現眾多技術從“1”到“N”的創新,著力提升設施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水平,促進設施農業大國向設施農業強國轉變,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設施農業現代化。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