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打好經濟抗疫“組合拳”
一季度中國經濟成績單即將發榜,而國內本輪疫情的集中暴發,給這份成績單增添了“變量”。談及此,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表示,疫情對一季度經濟的沖擊力不容小覷,蝴蝶效應較為明顯。要將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降至較低點位,需綜合發力、多措并舉。
盛松成認為,從目前防疫形勢看,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不會僅停留在3月。失去的消費,尤其是服務消費將很難彌補。不少小微企業、工商個體戶面臨生存考驗。失業率將上升,消費潛力將下降。疫情反復也影響生產經營預期。疫后經濟恢復需要時間。從數據看,4月雖然是二季度經濟占比最小的月份,但也占到了30%左右,而且4月經濟增加值的規模與3月相當,也接近于全年的9%,整個二季度經濟增加值則約占全年GDP的24.4%。
此外,疫情沖擊帶來的外溢效應也值得關注。對此盛松成表示,上海、深圳作為長三角和珠三角的核心城市,是我國內外循環的重要樞紐,疫情對經濟影響的波及面較為廣泛。2021年,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江蘇、浙江、安徽、上海)的經濟總量為全國的24.1%,其中上海市占全國GDP的3.8%;廣東省GDP占全國的10.9%。此外,疫情引發的供應鏈阻塞對訂單的影響也不僅限于當期,而會延續到未來。同時,目前也有不少積極因素,那就是已有的抗疫、穩經濟經驗使政策應對更加成熟。
基于上述背景,盛松成有幾點具體建議。
第一,房地產需求端調控可繼續適度放松。各地應靈活把握因城施策和全國統一政策的平衡,以不增加行業風險為底線。熱點城市政策放松仍需謹慎。自去年9月政策調整開始,房企拿地和居民購房都在向熱點區域轉移,可能推高熱點區域的潛在風險。而三四線城市需要更多從供給端入手,因為人口流動趨勢很難逆轉,一味著眼需求端可能造成長期隱患。
第二,適度超前開展基建投資,縮短經濟企穩回升的時間。與制造業和房地產投資相比,基建投資受到疫情影響相對較小,只是局部地區的施工進度延誤,不會面臨前兩者訂單下降、現金流受阻等困境。目前基建投資的資金和項目儲備都較為充足。基建投資將成為今年穩增長的重要抓手。
第三,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貨幣政策目前宜更注重數量型工具的使用。我國減稅降費的規模從去年的1.1萬億元提高至今年的2.5萬億元,增加了1倍多。其中,留抵退稅約1.5萬億元,資金全部直達企業,將改善企業現金流,幫助企業克服當前困難,煥發生機,增加投資。同時,貨幣政策應配合積極財政政策的落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04月12日 第 07 版)
編輯:秦云
關鍵詞:經濟 抗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