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政協動態
校內校外科學教育資源的“雙向奔赴”
——全國政協“科普走進生活”讀書群線下交流活動暨全國政協書院第七期“周周論學”側記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26日電(記者 劉彤)3月25日上午,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科普走進生活”讀書群圍繞“建立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有效銜接機制”開展線下交流活動,這也是全國政協書院的第7期“周周論學”活動。
此次線下交流活動,目的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學普及工作的重要論述,提高對科普工作的認識,為建立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有效銜接機制凝聚共識,建言獻策。
因地制宜推進科普教育
“科普,提倡的是培養國民科學素養。如何有效銜接校內與校外的科學教育資源,讓全社會形成對科普重要性的共識、重視和關心,突出精準務實?”作為會議主持人,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主任袁貴仁開門見山,一番“點題”讓大家立刻打開了話匣子。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協和醫院麻醉科主任黃宇光對教育話題始終保持高度熱情。在他看來,要盡快改變“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固有觀念,重視“途中跑”,即有目標地引導孩子們。“要普及良好的小學教育體系,推進優質小學資源均質化發展,緩解家長對孩子可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擔憂,普及高中教育,避免過早普職分流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通過完善高考入學考試的綜合評價機制,引導學生在校外學習中的興趣和目標導向。要完善校外科學教育資源體系建設,加大對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等場館的建設和投入,形成全社會崇尚科普的良好氛圍,適應和滿足廣大青少年校外學習和健康成長的需求。”黃宇光委員說。
接過話題,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史家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王歡說:“現在很多學校推進綜合素質教育方面的改革探索,取得很大成效,但有些家長們依然不大認可。科普要靠社會力量的自覺,需要分層、分類、分責,把責任落實到人。”
“其實這種焦慮感要改一下。”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認為:“學校是系統性知識的培養,校外是碎片化、隨機的。科普要根據對象來設定內容。所以,學校的科普教育要分時段、分內容、分場合。”
在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第十二中學聯合學校總校校長李有毅看來,要盡快梳理科普教育的正確導向,加強相關政策制定,擴大學校課程方面的自選動作。探索開展科普學分制試點,將科普活動與學生社會實踐、第二課堂等密切結合,真正讓科普融入學生生活。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教育系統關工委主任張雪認為,“雙減”政策的推出更有利于重視科普教育資源,建議校外科學教育要列入學校整體課程計劃,因地制宜設計開發與學校教育有關的課程和項目,由教育行政部門牽頭制定管理機制,更有效地統籌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
建立科普教育的準繩
從事健康教育近二十年的全國政協委員王宜感受到,科普教育需要有一個準繩。“以健康教育為例,它不僅是一門哲學,也是與人的生命打交道的過程,每個人都會產生不同的認知,在應用上也會有差距。所以,我們需要有一個認證標準。”王宜認為。
近期,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寧利組織團隊出版了一套眼健康大百科叢書,在宣傳過程中,王寧利深刻感受到,科普是一項具有自身特點的特別專業,科普工作是一項再創造性勞動,因此,科普工作者一方面必須是該專業的專家,另外還必須是能將專業的內容讓非專業領域的人聽得懂的專家。“要建立專業的培訓系統,完善建立和準入標準——即通過完整的培訓,經考核達到標準者才是合格的科普工作者。”王寧利說。
“要通過專業人員的培養,實現科學普及的高位推動。特別是推動科普走進基層,服務廣大農村的發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黨組書記杭元祥結合在北京市中小學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經驗表示。
不過,一個現實問題是,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科普資源薄弱,孩子們獲取新知的渠道少之又少。
作為研究天體物理的科技工作者,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武向平長期在基層開展公益科普活動。他注意到,科學素質教育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與科技強國建設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武向平認為,應盡快為中西部地區加速培訓教授科學課的老師和科技輔導員,提升農村地區科普教師素質水平,通過資質認證、提升工資待遇等方式,為鄉村基層留下科普教師隊伍。
……
此次線下交流還邀請了網絡平臺“嗶哩嗶哩”、北京市朝陽區呼家樓中心小學有關負責同志,從網絡平臺助力科普教育、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如何發揮校外資源作用等方面與委員們互動交流。
雖然大家發言的角度各不相同,但共識卻是一致的:建立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有效銜接機制,需要教育、科技、醫衛、文化、社會等各個層面共同努力、協作推進。帶著線下的發言熱情,會后,委員們又紛紛涌入線上讀書群,繼續為推進科普更好走進生活尋找著有效途徑……
編輯:賈元昌
關鍵詞:教育 科普 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