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河北:一批批創新成果閃耀燕趙大地
河北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狠抓創新能力、創新主體、創新環境、創新人才建設,加快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積極承接京津創新資源,加快推進“京津研發、河北轉化”,著力打造多主體協同、多要素聯動、多領域互動的綜合創新生態體系。
◎通訊 員 薛 華 本報記者 劉廉君
5月22日,2021年河北省科技活動周主會場,一塊塊展板曬出燕趙大地上一個個閃亮的創新“金字招牌”。
從近現代中國第一座機械化采煤礦井、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第一臺蒸汽機車,再到當代“中國天眼”的核心部件、飛馳神州的“復興號”、全球首款任意折疊柔性屏……歷史經驗證明,前行的坐標和路徑雖各有不同,謀新求變的態度和精神卻不約而同,河北與其他地區一樣,創新創造的基因一以貫之,碩果累累。
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知之深、愛之切,親自謀劃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北京2022年冬奧會籌辦,為河北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
河北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以前所未有的勇氣和信心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走上創新驅動發展之路,推動河北經濟實現內涵型增長和高質量發展,全省創新能力和科技實力大幅提升,多項指標在全國的排位穩步前移。
創新之路風雨踏征途
新中國成立初期,河北省委、省政府大力發動科技人員和群眾,在工業上廣泛開展群眾性技術革新和合理化建議活動,對原有生產設備進行單項技術改造;在農業上大力推廣常規技術、優良品種和改良農具;先后成立了河北科學技術普及協會和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聯合會河北分會,組織總結推廣群眾科技工作經驗,普及科技知識。
1956年,響應黨中央“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河北建立了各級科學技術委員會,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領導,改善知識分子工作條件,編制科技發展規劃,初步建立了一批科研機構和技術推廣組織,科技工作逐步走上有計劃發展的軌道。
1968年,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自制裝備、年產245萬噸原煤的邢臺煤礦大型豎井建成投產。
1969年,武安縣造紙廠首創用麥草漿試制35克薄凸版紙,填補了我國造紙工業的一項空白。
1978年3月,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召開。河北科技戰線認真落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全國科學大會精神,解放思想,改革管理體制,整頓科研機構,全面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建立起正常的科研秩序,各項工作逐步步入正軌。
從1979年開始,河北省有組織、有計劃地依靠科學技術對太行山區進行大規模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效,開創了享譽全國的“太行山道路”。
河北省于1988年開始實施“科技興冀”戰略,并于1995年深化實施“科教興冀”戰略,進一步優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資源配置,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推動應用性科研機構企業化轉制和社會公益型科研機構分類改革,提高科技的支撐能力、公益服務能力和持續創新能力。
為了研發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的小麥新品種,石家莊農林科學研究院培育出了“冀麥26號”,于199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9年召開的全省技術創新大會,確定了河北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指導思想。2002年出臺的《河北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條例》,成為全國第一部地方政府出臺的開發區條例。
2006年6月,全省科學技術大會對河北“十一五”科技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確定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河北的戰略目標。河北科技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著眼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河北,全省科技事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北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
2015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意見》《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
2016年,為深入貫徹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全面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河北出臺了《關于加快科技創新建設創新型河北的決定》,印發河北省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
2017年,河北全面實施《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狠抓創新能力、創新主體、創新環境、創新人才建設,加快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積極承接京津創新資源,加快推進“京津研發、河北轉化”,著力打造綜合創新生態體系。
黨的十九大以來,河北省委、省政府成立省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將科技創新納入市(縣)黨政領導班子考核指標體系,出臺了《河北省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和《關于深化科技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為推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支撐,多主體協同、多要素聯動、多領域互動的綜合創新生態體系日漸形成。
創新能力跑出“加速度”
2019年9月,河北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投入運營。在這里,既有世界首套新型煤制天然氣工業裝置,也有中國第一條噴射成形大截面高速鋼規模化生產線,還有國際領先的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
一批又一批創新成果正在閃耀燕趙大地。
為加強對科技企業創新的支持,河北強化了對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精準培育,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全鏈條科技企業孵化育成體系。首批認定34家科技領軍企業,以科技領軍企業為核心構建創新創業生態圈,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梯次培育體系,以企業結構調整帶動產業結構調整。
河北聚焦縣域創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按一套指標來監測、一把尺子來衡量、一組舉措來支撐、一批獎項來激勵、一份報告來指導、一支隊伍來助力“六個一”工作思路,提出了各縣應重點抓好的9個方面共性任務,以及不同發展層次的縣應抓好的4方面個性任務,有序推進縣域科技創新躍升計劃,通過宣傳培訓、幫扶指導、獎勵支持、典型示范,極大調動了市、縣黨委政府和科技部門創新工作的積極性,開創了縣域創新的嶄新局面。
近年來,河北新建一批國家級平臺、基地,國家高新區總數達5個,在全國創新大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擁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15個,國家級科技研發平臺17家;省級以上科技研發平臺1211家,是“十三五”初期的3倍多。
承德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獲國務院批復(全國僅6家),示范區聚焦“水源涵養功能不穩固、精準穩定脫貧難度大”兩大瓶頸問題,開展水源涵養能力提升、綠色產業培育、鄉村振興推進、創新能力提升四大行動,統籌各類創新資源,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城市群水源涵養功能區可持續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承德模式”。
作為國家首個綜合類技術創新中心,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于2020年12月獲批建設,針對基礎研究“弱點”、技術研發“斷點”、協同機制“難點”,積極探索實施項目篩選和成果轉化加速機制,整合京津冀優勢資源,推動建立“核心+外延”的區域協同模式,深化探索中心區域共建機制。
創新環境亮出“成績單”
著名的“李約瑟之謎”和“錢學森之問”指向了同一個問題:創新離不開良好環境。優化創新環境,道阻且長,但緊要處往往就是需要走好那幾步。
走好那幾步,要破除障礙加油干。
對此,河北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計劃,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著力突破一批“卡脖子”和“殺手锏”技術。對科技計劃管理進行顛覆性改革,重塑科技計劃體系,革新專項指南生成機制,再造項目評審機制,真正實現了“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制定科技“三評”、科研績效、科研誠信等政策措施,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
高標準建設河北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打造科技改革試驗田,以新型科研組織模式整合優勢創新資源,堅持市場化運行,以“總院+研發服務機構”的方式,研究院簽約專業研發和服務機構20家,大力開展技術攻關。
走好那幾步,還要抓住重點全力干。
近年來,河北持續推進科技特派員工作,并于2020年11月由河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實施方案》,將科技特派員服務領域從農業延伸至工業和服務業,進一步健全科技特派員體系、壯大隊伍規模、強化政策支持,推動科技特派員成為全省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落實科技政策的工作隊、引導創新創業的領頭羊;圍繞解決基層科技力量薄弱的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培育鄉鎮科技特派員,從各鄉鎮(街道)在編在崗公務員和事業編制人員中選拔一批立足服務本轄區基層科技管理的鄉鎮科技特派員,打造一支“留得住”的鄉鎮科技特派員隊伍。
走好那幾步,更要找準方向主動干。
自2013年第一屆創新創業大賽創立舉辦以來,河北省堅持“賽馬場上選駿馬、市場對接配資源”,積極圍繞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優秀項目,配置科技資源、搭建創新平臺、對接金融資本,并以全國首創的方式,突破原有科技計劃立項,獎金直接撥付企業,助推一批科技企業和創新團隊快速成長,助力一批優質創新創業項目加快落地。
此外,河北還主動謀劃,精心打造了崇禮論壇、科技創新輔導團、科普“百千萬”行動、院士大講堂、科技成果直通車等科技創新品牌,全省各地市均成立了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提出各項務實管用的工作舉措,形成了處處聽到科技聲音、聞到科技味道、看到科技標識的濃烈創新氛圍。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創新 科技 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