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 頁 資訊 評論 藝文 閱讀 非遺 國學 人物 戲劇 國之瑰寶

首頁>文化>資訊

北京700余棟歷史建筑納入保護范圍

2021年02月08日 09:21  |  作者:張暢  |  來源:新京報
分享到: 

“十三五”時期北京加速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每年安排重點任務和折子工程上百項

700余棟歷史建筑納入保護范圍

昨日,北京市“回顧‘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新聞發布會召開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專場。北京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物局等有關單位負責人介紹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雨兒、帽兒等四條胡同人均居住面積提升至37平方米,每年完成長城10項“救命式”搶險任務,全市實體書店數量達到1938家……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杰群介紹,“十三五”時期北京積極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按下了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快進鍵。

在考古工作成果方面,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凌明介紹,“十三五”期間,副中心共完成考古發掘36項,出土各類文物1萬余件(套),從發掘面積、發掘的遺跡數量和出土文物數量看,約占全市的三分之一。

關注1 老城保護

中軸線南段御道貫通二期工程正在規劃設計

王杰群介紹,“十三五”時期,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規劃體系方面,陸續發布了《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和“三帶兩區”規劃。目前,正在編制《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規劃》。

在法規政策保障方面,出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正在推進《中軸線申遺保護條例》等多項地方性法規。

北京以中軸線申遺保護為牽引推動老城整體保護,如,先農壇“一畝三分地”依照歷史規制復原,天壇公園恢復壇廟“樹海”景觀。中軸線南段御道貫通已完成一期工程,二期正在規劃設計。

北京還著力推進胡同和四合院、會館、名人故居等歷史建筑的保護利用,第一批429棟(座)和第二批315棟(座)歷史建筑納入保護范圍,其中很多是保存完好的胡同四合院、西式樓房,還有知名的建筑,如大家熟知的北京飯店東樓、前門飯店等。同時,通過城市“雙修”重塑老城活力,福祥、蓑衣、雨兒、帽兒四條胡同人均居住面積由8平方米提升至37平方米,使“老北京新氣象,老胡同新生活”成為今天北京的生動寫照。

關注2 三大文化帶

每年完成長城10項“救命式”搶險任務

文化帶建設方面,“十三五”期間,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上的文化遺產成為一顆顆閃亮的明珠。

王杰群介紹,北京大運河源頭的白浮泉遺址,再現龍泉漱玉的景觀,并通過騰退打造人民共享的遺址公園;城市副中心博物館、圖書館、劇院開工建設,即將成為副中心新的文化地標。北運河北關閘至甘棠閘段實現游船通航,今年6月將實現全線游船通航。

長城文化帶的保護積小勝為大勝,每年完成長城10項“救命式”搶險任務,“十三五”期間,北京市共開展長城修繕工程41項,涌現出了一批以箭扣長城為代表的示范性保護工程。長城文化節、大運河文化節成為最亮眼的兩大文化品牌,“京杭對話”推開了跨省市的文化交流大門。

三山五園地區作為全國首批六家之一,獲批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資格。

關注3 公共文化

實體書店達到1938家 居全國第一

王杰群介紹,“十三五”時期,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落地項目不斷增多,每年安排重點任務和折子工程上百項,環球主題公園將于今年正式亮相,啟動新國展二期建設、張家灣設計小鎮、臺湖演藝小鎮等項目,郎園、798、詠園等一批老舊廠房利用等文化產業園區成為北京文化產業一大特色。

另外,截至去年11月底,全市實體書店數量為1938家,排在全國第一,比2019年增加639家,同比增加49%,實現每萬人擁有0.9個書店。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務處處長劉貴民介紹,“十三五”時期,市民的公共文化服務獲得感不斷增強。全市建有四級公共文化設施6844個,覆蓋率99%,基本形成了“十五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

劉貴民介紹,“十四五”期間,北京將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覆蓋身邊化。重點加快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劇院、博物館等重大文化設施建設。優化布局設施網絡,建設區域性綜合文化中心。利用疏解整治的騰退空間,在居民身邊,打造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北京還將推動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動、北京國際旅游節等品牌活動走向社區農村。構建完善首都特色公共文化數字資源庫,實現共建共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和設施管理平臺建設,建好用好公共文化服務云。推動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務協調發展,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關注4 副中心

完成考古發掘36項 出土文物1萬余件(套)

副中心的考古工作尤其是漢代路縣故城遺址發掘工作一直備受關注。

凌明介紹,“十三五”期間,副中心共完成考古調查5項,調查總面積約65平方公里,完成考古勘探51項,勘探總面積約1000萬平方米,考古發掘36項,發掘總面積約18萬平方米,共發掘古代墓葬3600余座,古窯址、古水井等各類遺跡7000余處,出土各類文物1萬余件(套),從發掘面積、發掘的遺跡數量和出土文物數量看,約占全市的三分之一。

考古發現為了解通州地區2000年來自然環境的變遷、人地關系提供了證據。考古資料表明,副中心所在區域至少自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就有大量人口居住,特別是東漢時期社會繁榮、人口眾多。副中心的考古發現與天津、河北等地的同類遺存極為相似,京東、津西、冀中地區,自古以來在文化面貌上就呈現一體性。副中心區域是中原農耕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交流、碰撞、融合區域,由此孕育了豐富多彩、極具特色的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副中心的考古工作成果中,漢代路縣故城遺址及大量文物的發現,為研究北京戰國晚期到漢代以來的考古學文化和人地關系變遷,提供了珍貴的資料,獲評2016年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文化 北京 建設 考古


人民政協報政協號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