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專題>委員讀書>要聞

溯源來路,是為了展望未來;回望過去,是為了看得更遠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全國政協書院讀書群開展考古和中華文明起源討論側記

2021年01月20日 19:00 | 作者:李韻 |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時間回溯到距今8個多月以前:2020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當天,依托全國政協委員移動履職平臺的“網上政協書院”正式開院。

想不到政協委員們也很“潮”,善于以“手指的舞蹈”表達思緒、交流溝通。網上政協書院一開張,就人氣爆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數字經濟、人工智能、鄉村振興、國學、讀書漫談等十多個主題讀書群組應運而生。碎片化時間如此寶貴,很多委員一大早就到群里打卡報到,深夜時分還談興正濃,書院里書香四溢。

全國政協領導也經常參與委員們的討論,發表睿智之見,有時還在群組里出題點題,引導和助推話題升溫。委員們把政協書院視作實現履職的補給處、加油站,在讀書、薦書、講書、評書和交流互動中明方向、聚共識、作示范,有效提升自身履職能力。

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極大激發了委員們求知探討的熱情,特別是讀書漫談群,考古和中華文明起源等話題熱度居高不下。

書院開講堂:每一種文明都有自己的發展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近些年,我國考古工作有哪些重大發現?這是委員們極為感興趣的話題。

政協書院雖然開張時間不長,但已經形成了一些很好的做法,比如,一段時間內圍繞一個主題,請相關領域的委員當老師,為大家答疑解惑。這樣的網上大講堂備受歡迎。

政協委員中不乏考古領域的權威專家。讀書漫談群群主、中國期刊協會會長吳尚之委員請來文物出版社社長張自成委員,對近幾年30個重大考古項目進行系統梳理,與大家分享考古新發現的內容及價值。張自成委員如數家珍:

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漢代“疏勒城”重現,是漢代中原王朝有效治理和管轄西域的歷史見證;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青藏高原的唐風壁畫,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歷史見證;山東章丘焦家大汶口文化遺址,是目前發現的海岱地區年代最早的城址,其白陶鬹像一只昂首打鳴的公雞,象征著大汶口先民昂揚向上的精神;寧夏彭陽姚河塬遺址,是西周封國的都邑遺址,也是寧夏南部及涇水上游地區首次發現的一處大型西周遺址;陜西榆林石峁遺址,是中國已知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晚期至二里頭早期階段城址,被譽為“石破天驚”的最為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被稱為河洛古國,揭開了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約5300—4800年)大型聚落面貌,為研究中原文明的曙光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考古資料。

連續半個月,每天晚上,讀書漫談群里委員們如約而至,張自成委員準時開講,娓娓道來?!敖涍^幾代考古人接續奮斗,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睆堊猿晌瘑T喜形于色,“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考古工作者的極大鼓勵和鞭策!”

其間,也有委員“舉手”插話提問,河南省博物院院長馬蕭林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委員,都是知名的考古學家,他們適時補充相關知識信息和考古圖片,解答“學員”的問題??梢?,政協書院的線上講堂,有主講、有助教,還有圖有真相。

資深注冊會計師張連起委員用頗有詩意的語言表述了自己的學習感受:“有人說,考古是回鄉,也是探家,我深以為然。張自成委員呈現的泥土中的中國歷史,不是歲月的唏噓,而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深刻記憶。”

委員們表示,每一種文明都有自己的發展道路。中華文明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綿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文明,走的就是一條與其他文明不同的發展道路。

高水平論壇:如何看待中華文明起源

西方學者把城市、文字、國家作為文明起源的三條標準。

委員們在討論中說,東西方文明存在很大差異,我們也不應該用完全相同的標準來考察東西方文明起源。我國考古學界把西方學者提出的三條標準發展為適合中華文明的四條標準,這是中國學界的一大貢獻。同時,大家也認識到,探討人類文明起源特別是中華文明起源的認定標準工作并未完成,“還在路上”。

這個話題猶如一石入水,漣漪不止。關于中華文明起源及認定標準的討論,格外熱烈。

讀書群舉辦“浙江周”,委員們用一周時間集中探討良渚古城遺址考古發現的重大意義?!傲间竟懦沁z址重新定義了世界文明起源的內涵和標準。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標志著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得到國際社會的一致認可,為世人全面認識古代中國提供了獨特窗口。”浙江省政協主席葛慧君的話得到群員們的一致贊同。

委員們表示,很長時間以來,國際學術界一般認為,中國的歷史是從殷商起步的,距今3500年左右。而良渚遺址的考古發現向全世界證明,中華文明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從而使中華文明擁有了與古埃及、古美索不達米亞、古印度文明遺址并列的文明高地,它是中華兒女回望5000年歷史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精神依托。

在文明起源諸要素中,文字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一位領導同志提出,在殷商甲骨文之前,中國還有沒有可供識別的文字?我們今天看到的甲骨文,已然是很成熟的文字體系,它們經歷怎樣的創造和發展過程?他還推薦了安徽師范大學宣守有先生幾年前發表、被業界認為是“重大發現”的文章《論易卦符號的文字功能》,供大家討論。

《易經》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宣文認為,易卦符號是伏羲為了管理國家的需要而創立的一套具有文字功能的符號系統,后經神農、黃帝改革和運用,到三代遂成管理國家大事的綱領,主要用于認識自然、指導生產和社會管理,而朱熹有關“易本卜筮之書”的論斷本末顛倒、不足為憑。

對宣文的觀點怎么看?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張連珍表示,自己研讀《易經》幾十年,贊同易卦符號具有文字“表義”功能。特別是看了馬王堆帛書《易經》的卦序排列、卦辭釋解,更加感到老祖宗的智慧玄妙。

賀云翱委員說,就考古學實證研究而言,人類文明誕生是有規律的:一是亞歐非文明誕生地都在北緯30度線上,二是原生文明誕生都在5000年前左右,三是原生文明都以農業為生存基礎。目前世界公認最早的文字是古代中東地區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而學界確證的中國最早的古文字,是商代中晚期的殷墟甲骨文,距今不過3300年左右。從文明誕生規律看,這是講不通的。

首都經貿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郭媛媛委員說,人類文明也是一點一點起勢、漸進、生長、積累、臨界、突破的。而那些起勢的最初,那些漸進的過程,往往在后來的確認中被忽略了。這需要通過考古發現不斷再確認。

委員們還談到,中國考古界先后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賈湖刻符經碳14物理測定,距今約7762年(±128年)歷史。此外還有,7000年前的雙墩刻符、6000年前的半坡陶符、5000多年前青墩遺址刻符、連字成句的莊橋墳遺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號、堯舜時代的陶寺遺址朱文、夏墟的水書等。

委員們表示,要重視對商代文字成熟之前的“原始文字”探索。進一步回溯中華文明的起源,是為了更好地守住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由此可見,政協書院網上群組,也是高水平的論壇。思想者與思想者對話,往往讓大家腦洞大開。“大家觀點犀利、見解深刻,尤其是立定所見、各陳己見,火石電光一般的磋切,也恰恰是協商文化的真實體現。”全國政協一位領導如是說。

關注創新:科技在考古中能發揮怎樣的作用

人類從哪里來?這是考古等科學研究中的終極命題。

為了回答人類本源這一“千古謎題”,科學家們孜孜以求,通過考古溯源等各種方法,探索著人類演化形成的復雜歷史。而最新的古DNA實驗技術與研究方法的發展,通過直接觀察過去人群的遺傳成分,為揭示人類演化的過程細節提供了更全新而有力的手段。

“古DNA實驗等科技手段在考古中能發揮怎樣的作用?”委員們對此興趣盎然。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古DNA實驗室主任付巧妹,為大家介紹了她的團隊通過古DNA實驗所觀察到的中國人群近萬年來遺傳演化和遷徙擴散的進程。

“古DNA研究,簡單地說,就是利用古人類的DNA來了解當時人群的遺傳關系,通過對古人骨樣本DNA信息破譯,包括提取、排序、重建古DNA片段、序列比對組裝等,了解當時的人類發生過什么?!边@位80年后科技考古的領軍人物說。比如,通過研究我們可以知道中國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經分化,并在至少8300年前出現融合與交流,且一直以來是基本延續的,沒有外來人群的“大換血”。付巧妹團隊的研究,為中華民族的形成演化及中華文明的探根溯源提供了重要線索和佐證。我們是誰?又從何而來?一直以來,人類起源之謎始終讓人充滿好奇,并為之探索不止。溯源來路,是為了展望未來;回望過去,是為了看得更遠。付巧妹相信,在時間長河里,古DNA研究一定會體現出它本身的價值,如同一座燈塔,照亮人類的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袁靖委員,也是科技考古特別是動物考古界的學術帶頭人。他穿插介紹,科技考古就是用自然科學相關學科的方法和技術對考古遺址出土的遺跡和遺物開展研究,這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前景廣闊。他舉了一個例子:他們從楊官寨遺址數百座墓葬中選取85個人骨開展DNA研究,結果發現其中母系來源的多樣性極高,父系遺傳結構穩定,類似現在農村中男性是當地的,媳婦是由不同的外村嫁過來的。由此可以認定,距今5000多年的楊官寨遺址已出現男性為主導的社會組織關系。

付巧妹和袁靖委員的介紹,得到群友們的紛紛點贊。

“為什么我們如此關注考古?”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丁元竹深有感觸地說,“因為考古發現及研究在不斷給人類的自我認知‘打補丁’,不斷揭示人類之問: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為什么是我們?從而不斷充實和強化我們的文化自信?!?/p>

在學習歷史中堅定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已成為委員們的共識。他們表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結合新的實際,使之發揚光大,是政協履職的重要使命。


編輯:王亦凡

關鍵詞:文明 考古 中華 華文


人民政協報政協號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