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扶貧>人物
頂天立地的“爬行牛倌”
在貴州省銅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沙子坡鎮(zhèn)四坳村,有一位身殘志堅的“牛人”——雖然有政策兜底保障“衣食無憂”,但他卻堅持自力更生,靠養(yǎng)牛年收入數萬元,成功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他用堅韌的毅力和勤勞的雙手為脫貧攻堅戰(zhàn)譜寫出一曲動人的篇章。他說,只要不偷奸耍滑,不等不靠,力盡所能,沒有跨不過去的坎,自己要做一個不服輸、不服窮、不服軟、不服氣——頂天立地的“爬行牛倌”
多年爬行,上山的路哪兒高低起伏、哪兒迂回轉折,王昭權已經爛熟于心。
難忘首都之行
冬天本應是農閑時節(jié),辛苦了大半年的農民在這個時候休養(yǎng)生息,儲備能量以待迎接下個豐收時。可有些農戶為了生活得更好,一年四季都閑不住,比如養(yǎng)牛戶王昭權。
“天氣涼了,水也得兌得溫和些,要不然牛是不會喝的。”王昭權是個一年四季閑不住的“牛倌”,但冬天對于他而言顯得尤為艱難。因為自小患有小兒麻痹癥,王昭權左腿重度殘疾,不能正常站立、行走,只能靠雙手和右腳支撐爬行。
和人握手時,他手上的手繭之厚,讓人驚嘆之余,又對他強大的意志力肅然起敬。
“昭權精神,永勉我心!”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曾這樣點贊中國首部記錄鄉(xiāng)鎮(zhèn)脫貧攻堅紀實文集《決戰(zhàn)沙子坡》的書簽人物王昭權。
“昭權從北京回來以后,好像更有干勁兒了。”村里人雖早已習慣了這個有些不一樣的牛倌,但還是常常驚嘆這個小身軀里釋放出如此大的能量。
距離王昭權的首都之行已經過去大半個月時間了,但每次和人說起,他仍難掩激動之情,“一輩子都難忘的回憶啊。”
10月17日,成了王昭權一個特殊的紀念日。那天,他身著民族盛裝,頭發(fā)梳得光亮,坐著輪椅領取了“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
也在那次領獎,他經歷了很多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看到天安門廣場上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第一次走進了人民大會堂。
“那天穿過天安門廣場時,一路上眼淚在眼睛里打轉,太激動了。”王昭權說,自己從沒想過有一天能有機會去到首都,而且是被邀請去領獎。
“我只是靠雙手養(yǎng)活了自己,沒給國家添負擔,國家卻給了我這么高的榮譽。”王昭權說,“我無以為報,只有把牛養(yǎng)得再好些,把規(guī)模做大一點,通過努力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絕不成為別人的累贅”
“不服輸、不服窮、不服軟、不服氣。”銅仁市政協副主席、印江縣委書記田艷在王昭權回京后看望他時這樣總結王昭權的精神。他有些不好意思,笑著點頭表示認同。
他的四個不服的精神其實在少時就有所體現。“絕不成為別人的累贅”幾乎是王昭權畢生的信念,開始堅持爬行的理由也是因為不成為家里的負擔。
8歲那年,看到村寨里同齡的小朋友都背上書包走進學校,王昭權向父母提出了請求。
“哪個能天天背你去上學?”面對繁重的農活、艱難的生活,父母實在不能滿足他的愿望,其他5個兄弟上學已經讓家庭負擔太重。
王昭權向父母保證不給他們添負擔,他自己上下學。因為不能直立,他只能選擇爬行,長時間用手杵在崎嶇的山路上,原本細嫩的手常是血肉模糊。但他從不落淚,“怕父母擔心不再讓上學了。”
遭同學嘲笑、欺負,王昭權都不理會,只一心刻苦求學。不論嚴寒酷暑,他從不遲到,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讓王昭權最終放棄學業(yè)的,是家里的貧窮,他自愿留在家中幫助父母干農活,把求學的機會讓給幾個兄弟。
雖然因家貧不能再繼續(xù)讀書,但農活他要做得最好。為了不讓手因受傷而放慢速度,他為自己制作了彎拐木和橡膠墊來保護雙手。
多年爬行,上山的路哪兒高低起伏、哪兒迂回轉折,王昭權已經爛熟于心。
農活做得和普通人一樣好了,他又不甘心只做一個沒有文化的農民,他一直堅持讀書看報,增長自己的眼界和見識。
“我從報紙上了解到,脫貧攻堅有很多好政策,而且對殘疾人還有更多的保障,還有啥理由只靠著伸手要,自己多干點就能有更多的收入,過上更好的日子。”王昭權說。
做獸醫(yī)的六弟建議王昭權規(guī)模養(yǎng)牛,但家里人又擔心王昭權爬坡上坎吃力,太辛苦。
“我覺得干得過,男人就該有事業(yè)。”王昭權說。
2012年,王昭權借錢買來10頭小牛。他深知這些小牛來之不易,照顧的無微不至,因此他養(yǎng)的牛也更加壯實。“最初養(yǎng)牛的時候,牛兒不聽指揮,滿坡上的亂跑,找牛吃了不少苦頭。現在只需要吆喝幾聲,牛就能主動從對面山上趕過來。”王昭權說。
上百斤的飼料、糧食運上山下山,王昭權全靠背馱。多年來練就的“馱功”,什么東西到了王昭權的背上都仿佛粘住了一樣,穩(wěn)穩(wěn)當當。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后,6頭肉牛出欄,很多人因為知道王昭權養(yǎng)的牛壯實,主動上門來買,王昭權還了借款后還有了些盈余。
嘗到甜頭的王昭權更堅定了自己養(yǎng)牛的決心。2017年,王昭權又向信用社申請到5萬元“精扶貸”,獲得5000元養(yǎng)殖補助。
王昭權用這筆錢買了機器,軋牛飼料輕松了很多。“日子好過多了,這房子是前年蓋的,村里人見著都說好呢。”
這個新房子,王昭權和弟弟共同居住。“父母在世時,一直叮囑我和4個哥哥一定要照顧好五哥。其實,這些年反而是五哥不時接濟我們、鼓勵我們。”六弟說。
王昭權領取“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
“我提前申請出列……”
2018年1月,王昭權向村里遞交了貧困戶出列申請書,申請書上寫道:“去年賣兩頭牛有一萬多元,我提前申請出列……”他是印江縣第一個主動申請出列的貧困戶。
村支書吳松勸他再好好考慮考慮,王昭權態(tài)度堅決。“我上過學,自己的事做得了主,絕不反悔!”考慮到王昭權年齡大了,身體狀況也不似從前,鎮(zhèn)上把他的出列評估時間推遲到2018年年底……
“國家已經幫我夠多了,我現在吃穿不愁,房子也蓋了新的,哪有再伸手和國家要的道理?”王昭權說。
王昭權遞申請書的事情馬上傳遍了村里。“王昭權都退了,我好手好腳的,還有什么臉面向國家伸手要低保?”“王昭權都能養(yǎng)牛致富,我也行……”很多貧困戶爭相遞送了出列申請書。
四坳村在全縣第一批脫了貧,低保戶從2017年170余戶降至69戶。
臨近村子請王昭權過去講講自己的故事,鼓舞村民們的士氣,王昭權也很愿意,“雖然我不會說,但如果我的故事能讓更多人勤勞致富,我就愿意講。”
養(yǎng)牛空閑,王昭權最喜歡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農家書屋。“那里能學的東西多,養(yǎng)牛也講科學的。我也愛從報紙上看看國家政策,看看其他人的故事。”王昭權說,“要我給別人講,我也得多看書不是?”
除了給附近村民講,王昭權這兩年還常被邀請去給縣里的干部講,他常愛說這樣一句話:“只要不偷奸耍滑,不等不靠,力盡所能,沒有跨不過去的坎。”更有一些駐村干部跟著王昭權去上山放牛,他們都說:“這真是最生動的一堂黨課。”
相鄰的韓家村還聘請王昭權為村集體養(yǎng)牛合作社顧問。如今的沙子坡鎮(zhèn),涌現出四坳村、韓家村等養(yǎng)殖專業(yè)村,全鎮(zhèn)存欄肉牛近2200頭。
“王昭權精神”似乎成了印江縣的一個標志,幾乎無人不知。“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做個頂天立地的漢子,我覺得我做到了。”王昭權篤定地說。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脫貧攻堅 貧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