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日一村 一日一村

荒地村,地不荒人也不慌了

2020年11月03日 15:01 | 來源:遼寧日報
分享到: 

本報記者 孔愛群

打開蜂箱,小心翼翼取出一盤蜂巢,上面爬滿小蜜蜂。

“這就是中華蜂!”10月20日,在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朝陽鎮荒地村,養蜂人、建檔立卡貧困戶王春國提著蜂巢對記者說,“原來一箱蜂,現在變成20箱了。”

“中華蜂是中國特有的蜂種,不隨蜜源走,可定點飼養。”一旁的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專家許思明解釋,中華蜂體形小,采小花蜜,蜂蜜每公斤售價可達400元以上,“一箱蜂能頂一頭牛!”

荒地村曾是遠近聞名的“窮窩窩”,全村625戶人家,建檔立卡貧困戶就占了近1/6。

現在的荒地村一改舊貌,除了養蜂,食用菌、中草藥、經濟林等致富產業也“遍地開花”。一樣樣加起來,去年全村年產值達到3450萬元。

如此巨變,從何而來?

這還得從6年前說起。2014年8月,中科院沈陽分院組建科技扶貧工作隊赴荒地村,皮英民擔任村“第一書記”,同年11月,增派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許思明做技術負責人;2018年,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宋衛東作為村“第一副書記”也加入隊伍。為了讓荒地“不荒”,仨人在村里同吃住,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了產業發展上。

荒地村,八山半水半荒一分地,山上大部分樹木為柞樹,全村一半多農戶靠養蠶賺錢,但受天氣、病蟲害、市場因素等影響,收入并不穩定。

柞木是生產食用菌的最好基料,工作隊一來到村里,就想到了種植食用菌。“就地取材,既節省成本,又見效快。”皮英民說,過去由于資金投入問題,全村僅有3戶種植食用菌,無法形成規模,賣也費勁。“要干就干大!”經村“兩委”多次商討,最后決定引進資金進行規模化生產。2016年底,100畝香菇標準化生產大棚建成,招商引資198萬元。同時,建起240平方米冷庫一座,150平方米干燥室一間,260平方米簡易加工房一處,翌年收入就達到260萬元!

“現在大棚已發展到300個,年收入近千萬元。”在香菇生產小區里,許思明介紹,冷庫出租費作為村集體收入,村民可自己種菇,也可打工,這里用工高峰時吸納勞動力達200人,貧困戶優先就業。

“在這里剪菇腿,一天可以掙80元。”在一堆剛采收的香菇前,腿有殘疾的貧困戶丁秀云手不停閑地說,“兒子上大學,我不出村打工,坐在家里分紅,擱過去,哪敢想!”

除了打工分紅收入,丁秀云家還養起了蚯蚓。為解決廢棄菌棒利用問題,工作隊在村里建設了20畝蚯蚓養殖示范基地。“養蚯蚓的土用栽培香菇剩下的菌棒和牛糞制成。”許思明說,養蚯蚓每畝收入幾千元,既能解決菌糠、秸稈、畜禽糞便等廢棄物資源二次污染問題,又能提高經濟效益,應用前景廣闊。

除了種香菇、養蚯蚓,養蜂也在村里興起。2016年,扶貧工作隊把養蜂列入精準扶貧項目,將雜交繁育的中華蜂無償發給7戶貧困戶和示范戶,現場培訓指導,收效良好,每戶增收1.5萬元以上。“多虧中科院的工作人員幫助我養蜂,不然我孩子上學都費勁。”王春國告訴記者,自己有仨閨女,大女兒上大學,還有雙胞胎在鎮上讀初中,“上有老,下有小,單靠養蠶不夠干啥,今年雨水大,蠶就沒賺到錢。”

在村里一片200畝的桃林邊,許思明告訴記者:“三年后,這片桃林就能見到效益啦。”早在2015年,結合荒地村高效生態經濟型小康示范村規劃和村域特點,工作隊就指導村民發展經濟林,推廣種植黑溝毛桃和中藥材間作。種紫蘇子每畝能收入4000元,種黃精、蒼術等中藥每畝收入5萬元。通過示范種植,荒地村已推廣果樹500畝、中草藥270畝、山野菜70畝,林下經濟在村里逐漸生根。

山村傍晚,夜涼如水。村子深處,近山的一座農家小院映入眼簾,這里是工作隊駐地。小院門口掛著“長白山系中華蜂種群繁育基地”和“科技扶貧經濟林示范園”的牌子。院里引進種植了抗寒水蜜桃、西梅、歐美雜交大榛子、藍莓、冷香玫瑰等經濟作物。投資少、收益高,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的多、快、好、省的農業發展模式,正在悄然改變往日落后的小山村。

荒地村偏僻,但景美,有省內最大的瀑布群。“我們還打算發展旅游業,咱村走向小康生活不愁。”曾在外地做工程,去年回村任村黨支部書記的蔡興偉充滿自信。

今天的荒地村,不僅地不荒,人也不慌了!

走·想

同樣的山村,科學的發展思維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6年間,荒地村從產業單一到產業興旺,村民從消極無望到充滿希望,在由貧窮落后的負債村邁向綠色生態的小康村過程中,科技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土地還是那些土地,資源還是那些資源,荒地村通過科學規劃,綜合開發利用,形成產業鏈和良性循環,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三豐收。

關鍵詞:荒地村,地不荒人也不慌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