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精準觀察 精準觀察
暢通求學路 扶智拔窮根
本報記者 凌聰 通訊員 牙宏威
凌云縣泗城鎮后龍村與縣城只有一山之隔,卻是百色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莊,一條曲曲折折的小路曾是村民通往縣城的要道,兩三公里的山路海拔差就達600余米,被當地稱為“天街”。該村是典型的瑤族村,全村文盲、半文盲或小學文化人口占總人口的56.6%。由于村里的學生家長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導致不少學生輟學在家或早早外出打工。
2018年春,后龍村輟學學生近百人,占全縣的十分之一。“控輟保學攻堅任務艱巨,當地講瑤話、壯話和桂柳話的群眾都有,溝通都是個問題。”回憶起剛駐村的情景,自治區財政廳派駐后龍村第一書記于洋感觸很深。但他還是想到了一個好辦法:組織瑤族、壯族學生和家長開會,請當地干部用方言講一遍政策,又請法學專家釋法說理,再以自己清華大學畢業生的身份講述求學經歷。這招很有成效,村里的輟學孩子一年比一年少。
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這個深度貧困村的教育狀況有哪些新變化?金秋10月,記者走進后龍村探訪,發現“天街”已經成為一條旅游觀光、健身鍛煉的登山步道,村民出行的要道變成了蜿蜒的水泥路,村里建起了漂亮的小學和幼兒園,當地群眾生活和教育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10月14日,后龍村剛下過一場雨,山間的氣溫降了幾度,卻擋不住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小學生打著傘從家里出發約10分鐘到村中心小學,不一會,教學樓傳出瑯瑯讀書聲。“通過我們的宣講教育,加上交通越來越便利,村民和外界接觸多了,大家都覺得讀書很有用。”于洋說,現在全村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無一人輟學。
“不讀書,就很難走出這座大山。”后龍村瑤族老人羅啟芳經常用自己的經歷和村民講這個道理。他家的一面墻上貼滿獎狀,是自己4個孩子的學習成果。雖然家境不寬裕,但他堅持借錢供孩子上學:“現在學校離家近,娃娃又能享受助學補貼和申請助學貸款,讀書比以前容易多了,我的大兒子就要大學畢業了,家里的日子會過得越來越好。”
后龍村的改變是凌云大力開展教育扶貧的體現。近年來,該縣堅持“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的工作思路,成立控輟保學工作領導小組,通過教育惠民政策宣傳、優化辦學條件、增強師資力量、落實資助政策等措施,做好適齡兒童少年摸底排查和勸返工作,實現貧困戶子女“零輟學”,全縣義務教育鞏固率從2015年的89.06%提升到2019年的94.52%。
補齊教育硬件短板。2016年以來,該縣大力實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建成道路硬化項目共692條1108.8公里,構建“村村通、戶戶連”的農村公路網,暢通貧困學子求學路。同時,實施縣城學校布局調整工程,新建凌云縣中學、第四幼兒園等學校,改擴建泗城鎮中心小學、下甲鎮初級中學等10余所學校,全面解決縣城學校“大班額”“大通鋪”問題,不斷完善學校基礎設施和教學設施配置。
構建就讀保障體系。該縣落實控輟保學“雙線四包”責任制,構建“政府主導、教育主管、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就讀保障體系,實行幫扶干部與貧困學生“一幫一聯”,確保貧困學生資助對象“應補盡補、應助盡助”。2019年,全縣發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各類補助、助學金3886萬元,受益學生6萬多人次。
推進“縣管校聘”改革。堅持引進和培養并重原則,配齊配強師資隊伍,加快推進“縣管校聘”試點管理體制改革,推動優秀校長和骨干教師向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在待遇方面,落實鄉鎮工作補貼政策,實現“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并為特崗教師繳納社會保險,實現同工同酬待遇,為鄉村留住優秀教師。
為了讓更多的少數民族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該縣還統籌幫扶資金在特少數民族聚集區,采取集中和分散辦班兩種形式開辦鹽田班、啟航班、白鷺班等教育扶貧資助班級,解決少數民族貧困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提高特少民族學生的入學率和在校鞏固率。
關鍵詞:暢通求學路 扶智拔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