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 頁 資訊 鄉村振興 美麗鄉村 農業科技 精準扶貧 三農人物 品牌興農

首頁>農業>資訊

八年間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從49%提升到55.7%

草場綠了 牛羊肥了 牧民富了

2020年08月04日 14:48  |  作者:王 浩 常 欽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分享到: 

俯瞰中國大地,東起內蒙古草甸草原,西至新疆戈壁,南到青藏高原,中國天然草原近4億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41.7%。

你可知道,草原是中華水塔、江河源頭,是防風固沙、涵養水土的生態屏障。

你可知道,草原是70%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區。

你可知道,草原是呵護大地的綠色“皮膚”,是維系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

近8年間,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從49%提升到55.7%。這6.7個百分點來之不易!

  

“沙龍灘的‘沙龍’走了,野牛鄉的野牛回來了”

“看著草綠,聞著草香,兒時的草原回來了。”牧民瑪久趕著牛群,徜徉在“綠海”中。這里是青海省祁連縣野牛溝鄉沙龍灘,祁連山和黑河水共同滋養著肥美草原。

可回憶起過去,瑪久心痛不已:“牛越來越多,草越來越少,到處都是鼠洞,裸露干裂的草地像龜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因過度放牧,110余萬畝草場中有35萬畝草場變成黑土灘,一到春天常刮黑風沙,大家都不敢出門。

給草原治病,不能再等!

幾年時間,沙龍灘禁牧涵養、圈養牲畜、補播植被……綠草多了,“沙龍”走了,沙龍灘植被覆蓋度從10%提高到80%以上,“牧草能過膝高了,真美啊!”瑪久的喜悅發自心底。

保護草原,接續奮斗。綠,從祁連山腳下延伸——8年間,草原面積不斷恢復,全國天然草原鮮草總產量增加近1億噸,連續8年保持在10億噸以上,大地的綠色“皮膚”變美了、更健康了。

變化來之不易。

草畜平衡,減畜、休牧、輪牧措施精準發力。

“一下子減少400多頭牛,心疼牛,更心疼草啊!”來自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的康巴漢子公秋遲坦言,“想找好草,只能走得越來越遠,牛還吃不飽!”

讓疲憊的草原“喘口氣”,公秋遲掏出賣牛的錢修了圈舍,“建暖棚有補貼,標準化養殖增效益。”在甘孜州,禁牧4500萬畝,實施草畜平衡面積7963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到2019年底達到83.9%。

以草定畜,草更多了,牛羊更膘實了。截至目前,全國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實施面積已達到38億畝,占全國草原面積的63%,惠及1200多萬戶牧民。

科學治理,生態修復久久為功。

草原金綠,河湖豐沛,百鳥蹁躚。內蒙古烏拉蓋草原牧民曹磊感嘆:“治好了鹽堿斑,我家草場起死回生了。”在科技人員的幫助下,圍欄封育、撒腐殖酸,讓他家3萬畝退化草治愈,平均植被覆蓋度達40%—60%。

“把沙丘分成若干格子,點播灌木,播撒草籽,一年又一年,草原就復活了。”走在寧夏鹽池縣貓頭梁村的山坡上,腳下踩的是麥草方格,鹽池縣林草部門相關負責人說,近10年,全縣超過120萬畝退化草原得以恢復,100畝以上的明沙丘基本消除。

“不能餓著肚子保生態,牛羊定居,牧民變富”

“光養草不養牛,吃啥喝啥?”把牧鞭交給合作社,青海省澤庫縣拉格日村牧民賽日加布一開始想不通。

“一百多畝的草場上擠著幾十頭牛,草都快啃光了,牦牛個頭還沒藏羊大。”合作社理事長俄多勸說,“加入合作社,草地劃區輪牧,牲畜分群飼養,搞生態養殖,一定能草兒盛、牛兒肥。”

幾年下來,賽日加布服氣了,“這一步走對了!”去年他分紅加上務工,收入10多萬元。更讓他高興的是,黑土灘不見蹤跡了,草場變大了。

“不能餓著肚子保生態。”全國268個牧業及半牧業縣中,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占57%,牧民90%的收入來自草原。草原是牲畜的“糧倉”,是牧民的“飯碗”,也是居民的“菜籃子”。

保生態富口袋,畜牧業加快向綠色生態轉型升級,撬動生產、組織、經營方式之變,實現草好牛壯人富。

從無序游牧到科學飼養,禁牧不禁養。

在科爾沁草原,牛羊過上“定居”生活。“住的是棚舍,遮風擋雨,吃的是苜蓿配青貯,營養全面。比起游牧,一頭牛多長300斤,算下來就是幾千塊。”內蒙古科右中旗昂臺屯牧民崔建國感慨。

在呼倫貝爾草原,牛羊可以“串門”。“拆圍欄,我舉雙手贊成!”內蒙古新巴爾虎右旗芒賚畜牧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米吉格道爾吉說。“家家設圍欄,牛羊盯著一塊啃,哪能受得了,草場就像得了‘皮廯’”。整合草場,四季輪牧,完成季節性休牧15萬畝,劃區輪牧24萬畝,草場改良15萬畝。

還是養殖,但方式變了。舍飼、半舍飼養殖,草原流轉,異地借牧……一系列舉措既讓草原“歇一歇”,又讓牲畜吃得好。

從一家一戶到抱團致富,減畜不減收。

兩個月長30斤!合作社的養羊技術讓西藏薩迦縣雄麥鄉曲堆村的普瓊心服口服。“看來要‘換腦筋’。合作社懂技術、會經營,我們養的羊少了,但錢不少掙。”142戶村民申請入社,告別了游牧生活。

拆開紅包,青海省班瑪縣馬格勒村的村民更達樂開花,“我家牧場和牦牛入股合作社,每年股金加薪金能掙上萬元。”合作社一頭連市場,一頭連牧民,集中發展牦牛種公牛,一頭能賣5萬多元,今年為96位社員分紅29萬多元。

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一批新型經營主體在草原茁壯成長。從一家一戶散養到組織合作,草原畜牧業不斷向集約化邁進。

從要規模到要質量,優質又優價。

戴“耳環”,配“身份證”,住“單間”,在新疆庫車市托帕艾日克村養牛合作社,牛正在津津有味地嚼草料,村民阿不力孜·買買提說,“合作社統一配種、喂料、防疫,質量有保障,一頭能多賣上千元。”

喝泉水、吃中藥材、吸負氧離子,甘肅張掖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馬蹄藏族鄉黃草溝村樊得勤養羊有訣竅,好環境養出生態羊,羊肉貼綠標,還能追溯。好產品賣出好價錢,一年純利潤就有30多萬元。

生態獎補真金白銀,算生態賬也算民生賬

草原是牧民的家鄉。這里既是生態屏障區,又是貧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區,1.1億少數民族人口中,70%以上集中生活在草原區。草原生態保護,離不開政策支持,既要算“經濟賬”“生態賬”,也要算好“民生賬”。

——政策真金白銀,讓牧民享受生態紅利。

“草原‘帶薪休假’,由綠變黃,又由黃返綠,政策好比及時雨!”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阿拉坦合力蘇木的特木熱得了實惠。為保護草地,旗里出臺政策,每26畝草原只能養1只羊,每畝草原有3元的獎勵資金。“草越來越密了,品種也增多了,沙塵暴少了。”

2011年以來,我國13個主要草原牧區省份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對牧民開展草原禁牧、實施草畜平衡措施給予一定的獎勵補貼。8年來,國家累計投入草原生態補獎資金1300多億元。

生態“紅包”沉甸甸:內蒙古近600萬農牧民從中受益;青海省76萬牧民享受補獎;西藏農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來自草原生態補獎……

——強基礎、補短板,草原發展添后勁。

在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牧場科技范十足:自動飲水機靠太陽能發電,視頻監控實時觀察牛群,現代化的棚圈寬敞明亮。阿巴嘎旗阿拉坦圖格日格嘎查牧民額爾登特古斯感慨,“以前騎馬去巡查,現在坐在家里點鼠標,80多頭牛一個人就管得過來。”

水電路網設施不斷完善,額爾登特古斯扒掉了土坯房,蓋起了小樓,“液晶電視、筆記本、熱水器,家用電器啥都有,和城里人的生活沒兩樣。”他頗為自豪。

變化的背后是投入不斷加力。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草原的建設投入每年只有1億元左右,近幾年各類建設總投入每年接近300億元。

——生態移民,讓牧民放下牧鞭享受幸福生活。

“孩子們上班掙工資了,政府每年還給我們發放2萬多元補助款,看病走醫保,生活不用發愁。”從三江源核心保護區搬到青海省格爾木市,曲麻萊縣牧民布久不由贊嘆:這樣的好日子,過去想都不敢想!

守護好“中華水塔”,曲麻萊實施退牧還草生態移民工程,1500多戶牧民搬離故土,全縣實施禁牧面積2347萬畝,實現草畜平衡面積961萬畝。

“草原里長‘硅谷’,風景也能變‘錢景’”

好生態變成“金飯碗”。合理開發草業資源,依托草原風光,草地農業、草產品加工、清潔能源、觀光旅游……一批新興產業涌現在廣袤草原,讓這顆“綠寶石”更加熠熠生輝。

草里生“金”,一株草帶來新財富。

“種草能賣錢?”剛聽說“糧改飼”,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河東鎮雙泉村三組村民張廣成驚得瞪大了眼。而如今則深信不疑。

以前種玉米,辛苦一年掙不下錢;如今改種紫花苜蓿,一年收三茬,一畝能掙1000元。一條“養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利益鏈條形成,飼草種植面積過萬畝,草農平均增收上千元。“沒想到‘小草’真能成大產業。”張廣成感嘆。

科爾沁草原還能變“硅谷”?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公社信心滿滿,“羊草干草市場規模在1000萬噸以上,科爾沁就是天然繁種‘硅谷’。”他的團隊培育出特色鄉土草種“中科羊草”,已經在多地得到推廣應用。

延伸鏈條,草原產品加工讓居民餐桌更豐富。

走進內蒙古察哈爾右翼后旗娜仁圖雅家,奶香四溢,“鮮奶做出的奶豆腐、奶皮子,一點不愁賣。”去年加工廠投產以來,娜仁圖雅已經掙了100多萬元。截至去年年底,內蒙古民族奶食品生產加工作坊點共有1546家,年加工產值超10億元。

我國草種業、草地農業、草產品生產及加工業等不斷發展壯大,相關企業已達數千家,年產值超過7000億元,草原產業已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產業。

生態旅游,好風景換來好“錢景”。

植被覆蓋率恢復到95%,盛夏七月,青海省門源縣蘇吉灣村就迎來一撥撥游客,騎駿馬、坐牛車、住帳篷、望星空。

“大家最稀罕的就是草!”鄧香香減畜、休牧,與村里人一樣,開起了“草”家樂,生意紅火。僅這一項,縣里就解決近300人就業,人均增收2萬余元,還帶動周邊200多家專業合作社。

草原就是生產力!近年來,到草原地區旅游休憩、體驗草原優美風光和民俗文化的人數持續攀升,為進一步加大草原保護修復力度,提升草原生態服務功能,提供更多優質草原生態產品,注入了強勁動力。

圖片說明:

①7月3日,敖包文化節在內蒙古烏蘭察布輝騰錫勒黃花溝草原旅游區舉行。圖為演員在表演蒙古族舞蹈。

王  正攝(人民視覺)

②新疆天山草原。

徐樹春攝

③6月24日,在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康樂鎮康豐村,裕固族牧民正在草原上進行賽馬。

申翌曉攝(人民視覺)

④夏日,河北張家口壩上綠意融融。

陳曉東攝(人民視覺)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草原 生態 牧民


人民政協報政協號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