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資訊
“夏窩子”里的幸福生活
遠處青山,牦牛悠閑地吃著青草,夏窩子里的女主人更求正忙著打酥油……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巴塘鄉下巴塘村更求一家6月1日轉場到巴塘草原,夏窩子(夏季草場)里除了齊全的生活日用品,帳篷外還堆放著編織袋,袋子里裝的是撿拾來的垃圾,更求還是一名生態管護員,巴塘鄉生態公益性崗位覆蓋70%的精準扶貧戶。
牧民堅持轉場
更求說:“除了生態管護員每年2.16萬元的工資,家庭收入主要靠牦牛,而草原是牦牛賴以生存的場地。所以,草原是我們牧民的生存依靠。”更求家里25頭牦牛,去年出欄6頭,她還做一些酥油和酸奶出售,年收入完全達到脫貧標準。
每天,更求在草原上撿拾垃圾,還要看牧民是否按時轉場,草場上的牲畜是否超過規定數量等,一崗多責。下巴塘村黨支部書記尕馬索南介紹說,一年四季牧民要轉四個草場,四個草場是流動的,冬、夏兩個季節的草場時間最長,春季草場只有一個月時間,冬窩子里放固定東西。
“頻繁轉場是提倡的,對生態和牛羊都好,不僅牛羊吃得飽,而且草場恢復得快,連續吃草15天和30天是不一樣的,夏季草場上吃的時間越短,秋季草長得越好。”巴塘鄉黨委書記邱君扎西說。
“為減輕草山負擔,政府和百姓做了各種努力。”下巴塘村用村規民約規定嚴格的轉場時間,牧民嚴格按照時間轉場。超過或提前,一天一頭牛按1-2元錢罰款。
據尕馬索南介紹,轉場時趕上大雪封山或是雪水沖毀道路,村和鄉政府雇傭挖掘機開路,組織牧民修路。轉場前,村兩委黨員帶頭去探路。碰到暴風雪,人員和牛羊傷亡的情況時常發生,但為了草原,牧民們堅持四季轉場。
“我家的四季轉場路很長,先從北到西南角,再往東面走至東南角,又搬到北面草場,覆蓋東南西北,最長的要數秋季草場到冬季草場,有60公里,以前要走4-5天,牛駝馬背,現在開著面包車,只需一天的時間。”更求說。
生態工程落地
7月巴塘草原美如畫,高寒草甸,一只手下去,巴掌底下竟有五六種花草。
草原植被好,種類多,離不開多年來生態建設項目的實施。玉樹先后實施天然草原恢復與建設、草原圍欄和劃區輪牧、退牧還草、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等生態建設工程項目。
上巴塘村更喜尖措的屋前屋后種滿了燕麥、苜蓿草和元根,這里是他和妻子、孩子們固定的家,是他們的冬窩子。每年開春,更喜尖措種植一些適合高寒生長的草料,作為冬季飼草料,草籽由玉樹州草原站免費提供。草原站站長才當周說:“圈窩種草,是為了給牛羊補飼,也是為冬季防災做準備。”
更喜尖措最怕的是鼠害和草原毛蟲害,草場植被總被鼠蟲害給破壞。玉樹草原站工作人員想辦法,每年6、7、8月份,定期滅鼠滅蟲,還設立招鷹架,給鷹提供生存環境。“屬于生物防治、食物鏈防治,這比化學防治效果明顯,鷹越多,老鼠就越少。植被越差的地方,老鼠越多,因為草長得好,老鼠看不見路,就被鷹給吃了。”才當周說。
更喜尖措每年有3萬多元的草原生態獎補資金,和他一樣,玉樹州目前享受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政策的農牧民群眾有115023戶323372人,涉及全州6縣45個鄉(鎮)258個村,補獎總資金為72781.85萬元。
數字顯示,天然草原退牧還草、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等重大生態工程的實施,使得草原生態環境趨于改善,草場產出率和生態效益明顯提高,2019年植被平均蓋度為61.47%。
科學理性保護
去年,下巴唐村成立了生態畜牧業合作社。27歲的多杰把39頭牦牛全部入了股,“放牧不是我擅長的活,父母留給我的牦牛和馬匹全都入股”。騰出手,多杰開始學習汽車修理,多杰的心愿是未來在結古鎮開一家汽車修理廠。
牧民個人飼養牛羊抵御風險的能力弱,遇到雪災和病害,一夜之間可能返貧。在畜牧業合作社,有專人科學飼養,牛羊生病相對少了,而且還給牛羊上了保險,凍死或病死的牛羊,保險公司有賠償。“草場、人力、牲畜都可以入股,到年底,有分紅。”
玉樹林草局草原濕地科負責人馬宏義認為,合作社整合了草原和牲畜,把草場分割成小塊,劃區輪牧,對草場修復有好處。“發展生態畜牧業合作社是保護草原的理想方式。”馬宏義說。
“草原上必須要有牛羊”,過去一段時間,草地被圍起來,完全禁牧,草原卻嚴重退化,原來,草需要牛羊的踩踏和啃食,否則草長的太茂密,日照減少,根莖腐爛,而且草地肥沃離不開牛羊糞。“因此,我們倡導草畜平衡,適度放牧。”馬宏義說。
“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原玉樹州林業和草原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公報旦增堅持在河邊、沙石地,水土流失的地方種樹。“但是,在草原上千萬不能種樹,上世紀50年代末,曾在玉樹草原開荒,種糧食,不僅種不出糧食,而且破壞了草場。”從事林草工作30年的公報旦增深有感觸。
有過慘痛經歷,現在的草原保護趨于科學、理性。在草場退化嚴重的地區實施階段性禁牧,時間通常為3-5年;草勢好的地方實施草畜平衡,嚴格控制牲畜數量;在黑土灘,圍起來種草,慢慢恢復植被。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草原 草場 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