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貴州山區調整種植結構 “一地多贏”讓貧困戶脫貧
新華社貴陽7月16日電題:貴州山區調整種植結構 “一地多贏”讓貧困戶脫貧
新華社記者施錢貴
“地還是那些地,改變了種植方式,收益就大不一樣。”提起土地的綜合利用,種了20多年地的潘國富很有感觸。
45歲的潘國富家住貴州省興仁市回龍鎮楊家灣村,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近年來潘國富通過發展薏仁米種植,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今年,潘國富把自家連同租來的10多畝山地全部種上薏仁米,預計可收1萬多斤。“從目前的價格來看,薏仁米估計能賣3元錢一斤,一萬多斤能賣三四萬元。”盤算起今年的收入,潘國富的嘴角露出笑容。為了增加收入,他還在薏仁米地里套種4畝左右的藠頭,每畝產值6000元左右。
潘國富家脫貧,得益于當地推進的“一地多贏”式產業結構調整。為最大限度發揮土地經濟效益,回龍鎮探索發展“薏仁米+藠頭、薏仁米+茶葉、薏仁米+茶葉+藠頭”等,促進農民增收。
“我們鎮的主導產業是薏仁米,在大力推廣薏仁米種植的同時套種藠頭或茶葉,實現‘一地多贏’。”回龍鎮黨委書記陳洪志說。
“前些年由于藠頭價格低,有些老百姓種在地里都不愿意收。”陳洪志告訴記者,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是選準產業、找到銷路。為了解決群眾的后顧之憂,興仁市構建薏仁米產銷一體化產業鏈,成為全國薏仁米主產區之一。同時,當地還引進一家食品企業,采取借船出海的方式,把藠頭賣到日韓及東南亞市場。
陳洪志介紹,作為興仁市薏仁米的核心種植區,回龍鎮共種植薏仁米5萬余畝,套種藠頭5000余畝。薏仁米套種喜陰矮稈藠頭,因作物的產出季節不同,不會影響各自產量。通過這種方式,土地畝產值可達1萬元以上,帶動全鎮8300余戶3.4萬人增收。
在山地和丘陵占國土面積92.5%的貴州,土地資源彌足珍貴。為此,不少地方都在探索綜合利用土地。
雨過天晴,趁著土層未干,盤州市保田鎮魯楚坡村村民胡成蓮忙著在自家地里給小黃姜追肥。“我家這兩畝地種梨樹10多年了,今年套種了小黃姜,目前來看,估計再增收1萬元沒問題。”胡成蓮說,當地的小黃姜品質好,以前在田邊地角零星種了自己吃,現在價格好,于是在果園里套種了幾畝小黃姜。
作為魯楚坡村的種植大戶,夏民金前些年種了40多畝梨樹,今年他又在果樹下套種了約20畝的小黃姜。“幾個品種一起發展,既能抵御某一農產品價格波動的風險,也能增加土地收益。”夏民金說,按往年的行情來算,今年他套種的20畝小黃姜可增收五六萬元。
過去,林下的土地大多閑置,但今年以來,已實現整縣脫貧的安龍縣利用林下土地發展菌藥產業。根據規劃,安龍縣將發展林下菌藥2.4萬畝,涉及全縣9個鎮(街道)。林下菌藥項目實施完成后,預計可解決上萬勞動力就業。“用產業和就業鞏固脫貧成果。”安龍縣脫貧攻堅指揮部工作人員賀丹丹說。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薏仁 種植 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