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薪火相傳憶先賢———海滄歷史名人譜”系列報道之十
陳炳猷:心系桑梓傳耕讀樂善好施留佳話
廈門市海滄區的滄江古鎮旁,有一處名列“美麗廈門新24景”之中的閩南紅磚建筑群———蓮塘別墅,是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作為閩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群落,百年蓮塘別墅是中國古民居的活化石,承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深厚記憶。
別墅的開基人叫陳炳猷。
陳炳猷(1855—1917年),號有為,今廈門市海滄區青礁村蘆塘社人。自幼聰穎好學,一邊在自家興辦的侯堂學堂讀書,一邊從事耕作和討海。青年時代,隨父親陳再嘉到越南從事商業活動。他精明能干,將父輩經營的米業發展成為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大米產業經營模式,成為當地的商業翹楚。
陳炳猷喜歡廣交朋友,孝敬父母,撫養弟弟遺孤成人。他一生樂于助人,事業有成后,鄉里困難之人,不論認識與否,只要前來借貸求賞,皆有求必應。
1880年前后,漳州至嵩嶼一帶鼠疫猖獗,又偏逢南靖大水災,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面對災情,陳炳猷的伯祖母林氏命孫子陳炳煌向遠在越南的陳炳猷、陳炳勛、陳炳坤三位堂兄弟告急,他們當即匯銀并運回20萬斤大米和大量衣物、藥品,由堂弟陳炳煌主持,在海滄街和龍海石美北門設醫局和救助站,開展“五施與”:施醫、施藥、施米、施粥、施棺,這一施就是十幾年,聲名遠揚。時任福建巡撫許應骙向朝廷報告,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光緒帝下詔,建“樂善好施”恩榮坊表彰陳家義舉。巍巍“樂善好施”坊,曾矗立在海滄東頭山的大路旁,成為鄉紳們情牽桑梓、仁心相助的榜樣!
辛亥革命時,陳炳猷與堂兄弟陳炳勛、陳炳坤先后出資千萬兩白銀支持革命,又捐20萬兩白銀資助侄子陳其鑣解救孫中山出獄。
在繼承耕讀文化的優良傳統發家致富后,陳炳猷遵照父親陳再嘉生前的規劃,1905年,擇址海滄柯井村蓮花洲建造了蓮塘別墅,建筑群規模龐大,氣象萬千,占地3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8235平方米。包括蓮花洲河、用于居住的蓮塘大厝、用于教育的蓮塘學堂、用于祭祀的陳氏家廟“宛在堂”以及花園和兩列輔房。
陳炳猷博采眾長,融貫中西。在設計建造別墅時,他根據地形地貌,在空間布局上不拘泥于坐北朝南的傳統,以“品”字形結構布局:以上花園為中心,居住在東、受教在南、祭祀在西,三個朝向皆為吉利,如今成為建筑界的佳話。在用材方面,大量采用當時新型的建筑材料:如鋼筋、水泥、彩色玻璃。在裝飾上,無論是石雕、木雕、磚雕、彩塑、膠子陶都堪稱精美,特別是在紅磚大厝之中,融入許多西洋元素,如西式花園、阿拉伯窗楣、洋人石雕,彰顯中西合璧之美。在紅磚大厝院落內筑有戲臺,在天井四周鑲有巨幅磚雕,成為閩南之最,而青石斗拱上雕刻的錫克族守門人物形象,將域外風情生動地融入傳統建筑之中,成為該建筑的點睛之處。學堂聯曰:“蓮不染塵君子比德,塘以鑒景學士知方”,居所聯曰:“大丈夫為人處世芝蘭玉樹,好男兒志在四方鯤鵬高翔”,既是陳炳猷對子孫的勸誡,也是這位儒商的處世宣言。
陳炳猷重視教育開智,以“立教興才凡在吾徒有責”為己任,建造蓮花洲時,就專門建造“學仔”(學堂),建筑面積達1500平方米。1908年,蓮塘學堂創辦,于當年秋季開學。鼎盛時學生上百人,教師8人,分初、高級,教授算數、英文、聲律啟蒙、詩經、尚書、唐詩宋詞、易經等。除少數族人子弟外,學生大多為本地區優秀少年,與族人子弟同等待遇,免費入學。
陳炳猷還熱心參與家鄉的社會建設,在南洋時,當時負責福建省第一條商辦鐵路的總辦陳寶琛到南洋籌資,帶去堂弟陳炳煌關于支持家鄉鐵路建設的信件。陳炳猷熱情接待,踴躍投資,熱心引薦海外商家,還動員友人、族人購買鐵路股票,對鐵路運輸這一新事物熱情擁護,身體力行,助力家鄉發展。
1917年,陳炳猷回到海滄,盡孝至善,因操勞過度病逝故土。
近年來,隨著周邊環境的整治和家廟的修繕,百年蓮塘別墅舊貌換新顏,成了市民休閑、參觀游覽的好去處,陳炳猷樂善好施的事跡也為鄉親們所津津樂道。
(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政協供稿)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陳炳 炳猷 樂善好施 蓮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