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日一村 一日一村
吾麻村的牦牛“致富經”
本報記者 王湘琳
夏日雨后的果洛草原,草木青青、牛肥馬壯,牧民趕著成群的牛羊,從遠處緩緩走來,猶如一幅精美絕倫的油畫。
一大早,簡單吃了早飯的龍多便出門了,他要去瑪沁縣大武鎮吾麻村阿什雜養殖專業合作社查看牲畜,這是他每天必做的一件事。
“養殖牦牛是貧困戶脫貧的重要渠道之一,貧困戶相信我們,相信合作社,我更要把工作做好。”作為合作社理事會的理事長,龍多依托宜林宜牧的有利條件,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帶領村民走上脫貧致富路。
吾麻村平均海拔3800米,共有337戶107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42戶145人。在2018年底,合作社投入78萬元,購買奶牛83頭,2020年初為進一步拓展經營模式,合作社購置54頭野血牦牛,經營種畜改良項目,優化了畜群結構,增加了經濟收入。
“有了好政策,再加上合作社的優勢,貧困戶脫貧不是什么難事。”嘗到養殖帶來的甜頭后,在政府的鼓勵下,龍多動員村里的貧困戶入股合作社。
合作社特意聘用那些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手把手教他們養殖牲畜、育肥等技術。除了每年獲得分紅外,每個貧困戶每月還有3000元的工資。
建檔立卡戶索金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比較閑基本在家里,沒有固定收入。現在我主要負責合作社里牦牛的放牧工作,每月能拿工資,房子就在合作社附近,家里也能照顧,日子過得很好。”索金說。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合作社入股社員208戶917人,實現了村民全覆蓋。
打贏脫貧攻堅戰,產業扶貧是關鍵。
吾麻村將養殖牦牛作為精準扶貧工作的支柱產業來抓,因地制宜引進專業合作社,通過“黨支部+合作社+基地+牧民”的方式運行,形成黨支部主導、合作社經營、村集體和牧民共同收益的工作格局,穩定增加了貧困群眾收入,實現增收致富。
在合作社的放牧草原上,記者看到,剛從玉樹市引進的54頭野血牦牛在草場中悠然咀嚼著牧草,在新家開始了愜意的生活。
“看樣子這些新加入合作社的家伙適應得不錯。接下來,牧民的增收夢就靠它們來實現了。”吾麻村第一書記旦珍措說。
吾麻村所做的畜牧業轉型,是要發展,更要保生態。
由于之前散養牲畜帶來的問題是草場退化,又因地處高寒山區,養殖成本增加,牧民利潤空間隨之壓縮。草場生態退化與低經濟效益的現實讓合作社必須做出改變。
通過實地了解、征求意見,吾麻村決定依托野血牦牛養殖作為當地畜牧業未來發展重點。
“牦牛吃草能保留3至4厘米,但是羊吃草是連根一起,所以對草場的破壞程度比較大。”旦珍措說,“實際上,地理環境本應是我們養殖牦牛的優勢,但由于近親繁殖,當地的牦牛出現基因退化、個頭小、抗病能力下降等問題。”
據統計,成年同歲的野血牦牛和高原牦牛相比,多80公斤左右,并且野血牦牛肉的售價要高于高原牦牛,活牛出售時,野血牦牛的售價也要遠遠高于高原牦牛,合作社中最貴的一頭野血牦牛能賣到2.5萬元。
野血牦牛抗病能力強,出欄期短、出欄率高,牧民養殖后收入增加,還可有效強化本地牦牛品種特色,從而保持長遠穩定增收,同時能減少現有草場的載畜壓力。
旦珍措說:“建立合作社的初衷是要進行牲畜改良,逐漸將雜質牦牛淘汰,雖然現在資源整合率低,但是這是充分考慮了合作社草場承載能力和成活率等因素,等合作社更成熟后,就可以帶動一片,最終合作社還能吸納更多的野血牦牛。”
關鍵詞:吾麻村的牦牛“致富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