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偷捕江鮮須硬核懲罰來抑制
目前,長江“禁漁令”實施已近半年。“物以稀為貴,越是禁止價格越高。”長江沿線某市商戶告訴記者,“刀魚的價格比往年漲了一倍,供不應求。清明前的長江刀魚刺很軟,一公斤甚至能賣到6000元左右。”暴利驅使下,對長江魚類的捕撈、運輸、銷售,已形成完整的黑色地下產業鏈。(6月16日北京晚報)
國人喜歡吃也講究吃,老百姓一些重要的價值觀都和吃密不可分。對于一些吃貨而言,江鮮就是不可辜負的美食。盡管江鮮的價格越來越貴,甚至“一刀千金”,卻依然有人不惜為此一擲千金。為了不可辜負的美食與難得的風味,一些人愿意付出高昂的代價。
珍稀的食材、考究的制作技藝和優美的消費環境,共同成就了江鮮在消費金字塔上的高位。消費那些一般人吃不到、吃不起的商品,成為一些人建構社會地位與身份認同的一種工具。在現代社會,消費的符號功能被不斷放大,消費上的差異成為一些人進行社會表現和社會競爭的手段。“一刀千金”帶給一些人的不僅是味蕾上的新鮮與刺激,還有心理上的成就感與滿足感。
從數十年前普通勞動者都消費得起的家常小菜,到如今深受成功人士青睞的美味,刀魚已經從昔日的大眾消費異化為今天的精英消費,讓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由于水域污染、生態環境破壞以及竭澤而漁的過度捕撈,大的刀魚越來越難以捕到,小的刀魚也就不能放過;小的刀魚還沒有長大就被涸澤而漁,大的刀魚自然也就越來越少。
越貴越有人捕,愈稀奇愈有人吃;完整的利益鏈條,讓江鮮的生存生態越來越脆弱。在一個注重利益變現的時代里,“只管曾經擁有,哪管天長地久”的功利、短視,讓刀魚的生存生態越來越惡化。
“禁漁令”的適時推出,給過度捕撈戴上了“緊箍咒”,通過外部的約束力與控制力來實現“留有余地”,從而給江鮮提供喘息的機會。
當江鮮的數量逐漸增多,它們或許有重新“飛入尋常百姓家”的一天。
當制度的籬笆扎得不夠嚴密和緊實,一些人就找到了“鉆空子”的空間。部分消費者畸形的消費欲望,讓偷捕江鮮變得有利可圖;在暴利的驅動下,一些人鋌而走險;他們擅長“躲貓貓”,千方百計地繞過規則。只有提升違規成本,建構一道周密的監管網絡,讓偷捕江鮮的人們付出沉痛的代價,他們才會三思而后行。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江鮮 消費 偷捕 捕江 刀魚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