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聚焦點聚焦點

石魯夫:如何使疫情變量成為教學增量

2020年05月12日 15:21 | 作者:石魯夫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分享到: 

作者:東北財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 石魯夫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師生們固有并習慣的教與學的空間和場景發生了變化:從同處一間教室,變成了相約屏幕兩端;從面對面對話和情感交流,變成了相約在云端。疫情這一最大的“變量”給傳統教學生態帶來巨大沖擊,如因線上教學導致課程代入感欠缺、師生互動受影響、學習狀態難以有效監控等等。如何有效應對上述問題,在保證教學同質同效基礎上,使“變量”變“增量”,打造教學新生態?以疫情期間的“民法總論”課程為例,筆者談幾點感受。

營造有“溫度”的課堂

課堂的溫度,便是時時處處彌漫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氛圍。唯有有“溫度”的課堂,才能克服線上教學欠缺代入感的短板,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課堂要有“溫度”,首先老師本人必須是飽滿的,老師時時有溫度,堂堂見溫度,才能如火柴般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們富有熱度。

清晨微信群里發一句“同學們早上好,別忘了今天上午有民法課,請做好準備”的暖心提醒;在課程內容優化方面,更加注重內容的新穎性和引導性,合理搭配重難點、適當穿插輕松的知識點與信息;在直播過程中,注重授課節奏,秉承問題導向,采取“吊胃口”方式,側重培養學生自我“覓食”能力及創新思維;在教學方法上,綜合采用案例教學、連麥討論,讓學生隨時打字回答問題等方法增加師生互動,實現線上的實時教與學之間的聯動,在教學互動過程中有學情的掌握、疑惑的解開、知識的碰撞,甚至師生情誼的交流,會達到“不曾謀面,但曾相識”的效果;在直播后,每節課后及時復盤授課錄屏內容,查漏補缺、總結經驗,結合學生課后反饋,適時調整授課進度、解析力度等,針對性地補齊短板,提高授課質量。

大學的育人功能更多地是依靠教學中“溫度”傳導來實現——老師對學生的點滴關切,治學的熱情和專注,通過言傳身教傳遞給學生。這是大學教學關系中師生交往的美好體驗,是大學最彌足珍貴的價值之一。

“輸出”導向的能力培養

部分老師認為線上教學僅為權宜之計,其間只要按照教學計劃要求做好知識傳授即可,這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每一門課程對學生的培養目標都不應該是知識“輸入”本身,而應該是知識“輸出”導向下的能力培養。對于法學教育而言,其主要目的在于對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的訓練與養成,而法律思維能力的訓練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在“輸入”和“輸出”之間交互往返。其中,輸入是基礎,輸出是根本。沒有大量輸入,學生就不可能有效地輸出知識;但缺乏有效輸出,輸入就變得毫無意義,很容易被遺忘或被覆蓋。

一是拓展“輸入”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整合教學資源,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的知識“備份”功能和多樣的教學工具,讓封閉的課堂在時間上從課內向課外延伸,空間上從教室向線上圖書館拓展,內容上從教材向參考資料擴充。為學生精心遴選了三門中國大學MOOC,以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在此模式下,學生是真正學習的主體,而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和幫助者;向學生推送有價值的學習參考素材,如本門課程的推薦閱讀書目、文章、內部講稿,以及學術講座直播鏈接等。

二是強化“輸出”泵,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法條有價值嗎?對于理解透徹的是基石根本,對于生搬硬套的就是擺設”,“范本有價值嗎?對于舉一反三的是升華的藍本,對于拿來主義就是個坑”,積極引導學生重視民法原理的探究和民法學方法的進階,習慣于思考法律條文背后隱含的價值判斷、利益衡量和目的考量因素。線上教學應盡量給學生創造知識輸出的機會,通過隨堂測試、案例分析、課后作業等評價方式反復訓練,既加深對已知的認識,又擴充了新知的范圍,從而提升至內化和應用知識的層次。根據學生的反饋找出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調整教學計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思政元素的“無聲”融入

專業課程既要保有其知識能力提升的目標,又要在此過程中,將思政元素較好地融入進去。法學課程作為“課程思政”的主要陣地,應將社會熱點問題、法治事件、現實案例等真實事件引入課堂,從大學生關心的現實問題入手,聚焦社會熱點,“把理論融入案例,用案例講清道理,以道理贏得認同,以悟道取代灌輸”,充分發揮隱性思政教育的功能。

在給學生講解民法的“人本”思想時,筆者會引導學生思考,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為什么在中國能夠得到有效控制?——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利用制度優勢,全國上下一盤棋,眾志成城、齊心協力抗擊疫情。“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生動現實的事例為師生堅定“四個自信”提供了最有力的背書。在談到法官貪腐枉法事例時,筆者要對學生們表達的,也是希望學生們一生恪守的是“有術無道,止于術也”“永遠不要讓你的技巧超過你的品德”。

由于疫情“變量”,所以我們不得已離開了舒適區;由于疫情“變量”,我們不得已開始了對傳統教學模式和方法的反思與調整。其實疫情期間我們所思所為,并不僅僅是為了保障線上教學質量所需要的,很多做法不也正是常態下我們應該做到的嗎?化“危”為“機”,是提質增效的良好契機。讓疫情“增量”轉變成教學的“常量”,擴充每位老師的“存量”。“云存道,師解惑,讓每一位老師都成為自帶流量的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必將成為未來教學的新常態。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學生 教學 疫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