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生態中國>要聞 要聞
從桑基魚塘到智慧漁業看耕育農業的發展歷程
智慧漁業是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衛星遙感、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和利用漁業信息資源,全面提高漁業綜合生產力和經營管理效率的過程,是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速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徑。
目前,漁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智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應用,深刻改變了生產生活方式,引發經濟格局和產業形態深度變革,形成發展數字經濟的普遍共識。大數據成為基礎性戰略資源,新一代人工智能成為創新引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都將數字農業作為戰略重點和優先發展方向。
一、 智慧漁業與數字農業發展背景
1、 智慧農業與數權經濟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行
2019年11月16日,第21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 “2019智慧農業與數權經濟高峰論壇”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大會由中國生態博覽會組委會、商業產品溯源平臺主辦。聯合國工發組織全球科技創新專委會執行主席孫建;聯合國工發組織全球科技創新專家委員會秘書長、上海市突出貢獻專家協會副秘書長韋學明等領導及嘉賓約百名代表出席了論壇。論壇以“智慧農業,健康生活”為主題,同時基于高交會強大的影響力,論壇圍繞智慧農業應用、防偽溯源、產業互聯網、區塊鏈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創新應用、數權經濟的新機遇新挑戰等方面展開探討,推動防偽溯源科技真正為農產品質量保駕護航。
論壇上,聯合國工發組織全球科技創新專家委員會執行主席孫建圍繞著智慧農業、智慧漁業、耕育漁業發展與循環經濟,分享了在數字農業時代背景下如何利用智慧農業發展機遇,建立中國生態品牌,并在產業融合的大潮中得到進一步發展。他指出,水產養殖也是耕育田園的重要組成部分,耕育漁業就是建立在中醫農業技術和耕育農法基礎上的產業,區塊鏈溯源是農產品質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多位科技創新、智慧農業以及數字經濟領域的專家和企業家對現代農業發展中區塊鏈溯源技術和防偽技術的應用、中醫農業、生態融合等進行探討交流,并通過案例分享了關于數字經濟時代智慧農業應用的思考探索。大家認為,從我國農業發展現狀來看,未來區塊鏈在農業中的主要應用場景是農產品和入口產品的溯源,在農業種植、畜牧水產養殖、收割加工、物流倉儲,銷售監管等產業一體化中,讓物與物、人與人、人與物之間通過溯源、確權、時間戳等將真實信息上鏈存儲,讓消費者吃得安心用得放心。
2、 國家《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發布
2019年12月25日,農業農村部 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聯合印發了《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
規劃要求,推進智慧水產養殖,構建基于物聯網的水產養殖生產和管理系統,推進水體環境實時監控、餌料精準投喂、病害監測預警、循環水裝備控制、網箱自動升降控制、無人機巡航等數字技術裝備普及應用,發展數字漁場。以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為重點,推進海洋牧場可視化、智能化、信息化系統建設。大力推進北斗導航技術、天通通信衛星在海洋捕撈中的應用,加快數字化通信基站建設,升級改造漁船衛星通信、定位導航、防碰撞等船用終端和數字化捕撈裝備。加強遠洋漁業數字技術基礎研究,提升遠洋漁業資源開發利用的信息采集分析能力,推進遠洋漁船視頻監控的應用。發展漁業船聯網,推進漁船智能化航行、作業與控制,建設涵蓋漁政執法、漁船進出港報告、電子捕撈日志、漁獲物可追溯、漁船動態監控、漁港視頻監控的漁港綜合管理系統。
推進農產品生產標準化,制定農產品分類、分等分級等關鍵標準,推動構建全產業鏈的農產品信息化標準體系。推進農產品標識化,引導生產經營主體對上市銷售的農產品加施質量認證、品名產地、商標品牌等標識。推進農產品可溯化,完善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建立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監管,建立追溯管理與風險預警、應急召回聯動機制。
二、 中國古代漁業發展歷程
我國漁業歷史悠久,從業人口眾多,生產管理經驗豐富,生產技術和生產模式多都注重天人相諧。古代與漁業相關的民間經驗智慧和鄉約民俗非常豐富,主要包括捕撈業和養殖業兩方面。人類的祖先“逐水草而居”,在樹上摘果子,在山川曠野狩獵,也在水中捕魚。《詩經·小雅》記載:“南有嘉魚,烝然罩之。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樂。”生動展示出先人吃魚暢飲的生活場景。史料記載,自西漢以來,南海諸島及東南亞各國沿岸,就留下了我國沿海漁民出海捕魚的蹤跡。
漁業是人類最古老的生產行業之一。在我國漫漫歷史長河中,漁業一直是社會經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我國政治、文化的基礎之一。天人合一觀作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精髓,曾滲透于我國傳統漁業的整個歷史和諸多方面,產生了巨大的良性影響,使得古代的漁業資源雖飽歷人事代謝、自然劇變而大體保持平衡穩定,生態狀況持續良好,這在一定程度上為中華民族的穩定和繁榮提供了重要保障。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內涵豐厚。我國古代在漁業生產管理實踐中,也基本上是處處遵循系統科學的各項原則,從包括人在內的生態系統大整體的角度,科學合理地處理系統要素間的各種關系,維系和諧的人水關系。這里面包含著豐富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和智慧。
三、 中國漁業行業發展現狀與前景預測
我國漁業總體產業規模龐大,且增長較快。 2019年初,《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下大力氣推進長江流域等重點水域禁捕工作。同時,積極推進休閑漁業發展,加大最美漁村、漁業民俗節慶活動、漁業文化遺產等宣傳推介力度,開展休閑漁業發展監測,發布休閑漁業產業發展報告。推動加工業轉型升級,開展水產品加工技術供需對接活動,發布主導品種發展報告,加快水產品品牌創建,促進漁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四、 桑基魚塘是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的典范
桑基魚塘是種桑養蠶同池塘養魚相結合的一種生產經營模式。在池埂上或池塘附近種植桑樹,以桑葉養蠶,以蠶沙、蠶蛹等作魚餌料,以塘泥作為桑樹肥料,形成池埂種桑,桑葉養蠶,蠶蛹喂魚,塘泥肥桑的生產結構或生產鏈條,二者互相利用,互相促進,達到魚蠶兼取的效果。
“桑基魚塘”系統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已有2500年歷史。 “桑基魚塘”系統是一種具有獨創性、集多種生產類型為一體的生態循環經濟模式,利用生物互生互養的原理,低耗、高效地精耕細作,對自然環境進行了保護,這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文明的典范,是當今世界公認并推廣的一種農業生態系統。
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主辦的第五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國際論壇上,湖州“桑基魚塘”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為“世間少有美景,良性循環典范”。湖州桑基魚塘系統具有優美農業景觀和田園生活:正月、二月要管理桑樹,放養魚苗;三月、四月為桑樹施肥;五月、六月養蠶賣蠶,蠶蛹用來喂魚;七月、八月魚塘清淤,用塘泥培固塘基;年底幾個月除草喂魚捕魚賣魚。這個桑基魚塘系統為城鄉提供了大量生態、安全、優質的淡水魚類和桑葉茶、桑葉粉、桑葚及其加工產品,以及蠶蛹、蠶絲蛋白食品及其加工產品。
五、 耕育農業是集成了智慧農業元素的耕牧漁樵復合產業
耕育農業是在傳統農耕文化、耕讀傳家的基礎上,去其糟粕, 取其精華,繼承、傳承傳統農業,并結合現代農業、中醫農業、智慧農業,融合創新出具有生態農業、生態保育、教導育人、勞育美育等特性的理論體系,主要涵蓋:耕育體驗、生態教育、鄉土民俗、健康飲食等。耕育農業將現代農業、標準化農業與中國傳統農業的經驗相結合。耕育農業并不否定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只是利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念,在農耕傳統生產的基礎上并將廢棄物處理技術、無土栽培技術、害蟲綜合防治技術等與中國傳統農業重視有機肥投入、生物相生相克原理防治病蟲害、中醫農業等其他適用技術相結合,從而形成了傳統現代合一的耕育農業技術體系。耕育農業強調自然調控與人工調控相結合。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耕育農業是一個具有農耕文化基因、傳承生態農業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
智慧漁業是漁田也是耕育田園特色的綜合體,含有水產業的耕育田園傳承了農耕文化基因、嫁接了生態農業、智慧農業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耕育田園具體有四大體系和五大應用。四大體系包括產業技術體系、推廣應用體系、綜合服務體系、宣教培訓體系。五大應用是通過耕育農業方式和方法應用,最終解決現代社會面臨的五大問題:農業環境與生態保育問題,生態食材生產模式和供應鏈問題,中醫藥和耕育田園為人類康養文旅服務問題,青少年兒童的生態教育、體驗、科普問題,耕育文化傳承創新問題。
中國傳統的農耕歷史悠久,國際影響大。耕育農業涵蓋了耕牧漁樵等內容,具有中華民族特色,因此,要持續解決中國農產品安全問題,需要加強耕育農業、耕育農法等有關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研究。傳統的消費觀不僅包括物質、精神消費,而且包括生態消費。生態環境同樣是人類的寶貴財富。要使人類的消費持續發展下去,必須維持和增殖生態資本,要保護好自身周圍的環境,從而達到保護全球生態環境的目的。把耕育農業的經驗升華到生態理性認識,從而指導下階段的耕育農業建設。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耕育農業研究方法論,耕育農業模式的總結與設計,耕育農業價值評估體系以及耕育農業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等。利用中醫農業的技術與方法打造生態原產地品牌,實現農業的生態保育、生態發展、耕育田園、可持續發展。(作者孫建系聯合國工發組織全球科技創新專家委員會執行主席)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