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激活結構調整潛能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疫情對全球產業鏈安全以及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積極謀劃、提早布局。”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中央經濟委員會主任、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徐曉蘭表示。
在徐曉蘭看來,目前我國制造業產業鏈60%安全可控,但集成電路及專用設備、高檔數控機床、高檔工業機器人、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基本依賴進口,此次疫情或將造成上述高端裝備斷供風險。但同時也看到現階段我國是世界制造業避風港的事實,給我們創造了1-2年全球產業鏈重構的重要戰略窗口期。“除搞好抗疫外交外,還要搞好標準外交:通過援助歐美國家抗疫,實現我國醫療器械、防疫物資等領域標準的國際化。”徐曉蘭這樣說。
“我們還應該加大分業精準施策力度,救扶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徐曉蘭表示,救扶中小微企業就是穩就業、穩經濟,安民心、安社會。
為此,徐曉蘭提出四點建議。
一是對制造業、服務業等疫情中受影響較大的行業,階段性、階梯性降低或免征企業增值稅、所得稅,階段性減免社保費或延期繳納社保費,給予貸款貼息等補助。加大對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的項目財政支持,繼續向實體經濟釋放充足的流動性,解決產業鏈中各種“三角債”帶來的資金“腸梗阻”問題,確保中小微企業“血脈暢通”。
二是釋放政策紅利,激活經濟結構性潛能。如科學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改革,解決農民工進城落戶與安居問題,讓3億農民工成為大都市圈的穩定建設者和優質消費者。
三是國家對5G、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充電樁等新基建投資計劃應及早研究并發布規劃,使各地方政府及各企業科學合理布局,避免盲目性。
四是加大對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項目的財政投資力度。根據國內外研究咨詢機構的測算,工業互聯網對今年我國經濟貢獻將達到一萬億人民幣左右,對直接和間接就業帶動性將達到5000萬-8000萬人左右。建議國家財政對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項目的投資力度應增加至100億人民幣左右。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經濟 激活 高質量 發展 工業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