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托克蘇和他的“庭院經濟”
新華社烏魯木齊4月15日電(記者 陳曉虎、顧煜、張鐘凱)4月中旬,一場春雨之后,暖暖的陽光灑滿伊犁河兩岸。位于伊犁河南岸的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田間地頭一片忙碌景象,農民正為今年的水稻種植做著準備。“宅家”的托克蘇也沒停下自己的腳步,收拾著自家大院,盤算著今年怎么再增收一點。
64歲的托克蘇是當地愛新色里鎮安巴帖村土生土長的錫伯族。
走進托克蘇家院落,院里10棵蘋果樹長勢喜人,2棵杏樹和1棵李子樹花開正艷,院中的三分地堆滿了有機肥料,一旁棚圈中10多只羊和兩頭奶牛正“享受”著溫暖的陽光,出生不久的小羊羔圍著托克蘇的妻子,100多只雞爭搶著食物……這些都是他近年脫貧增收的關鍵。
坐在托克蘇寬敞明亮的安居富民房內,記者看到家具家電一應俱全,電視機旁去年老兩口新拍的合照笑容燦爛。老人拿出一個藍色文件袋,里邊一本紅色的記錄本詳細記載了一家脫貧的歷程。
記錄本上顯示,托克蘇家共5口人,2012年由于托克蘇生病、花銷大,家里的生活水平落到了貧困線以下。2013年他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后,一切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每年種地都有補貼,而且還有低保金。2016年蓋新房、棚圈都有補貼,還送來牛羊雞讓我們發展養殖業,2017年我們家脫貧了。”托克蘇細數著這些年來享受的扶貧政策。記者翻看記錄本,內容與他所說無二。
事實上,早在2015年新疆就在農牧民家庭大力推廣“庭院經濟”,幫助農民脫貧增收效益正在顯現。
“現在每年家里人均收入1.7萬多元,日子過著舒坦多了。”托克蘇說著便給記者算起了賬:土地流轉一年2.1萬元,牛羊雞養殖一年收入1萬元左右,小兒子打工一年收入4萬元,“這還不算每年大病醫療保險補貼、合作醫療補貼、養老金和產業發展補貼。”
說話間,該鎮扶貧干部郭輝清來到老人家中,托克蘇臉上笑容更為燦爛。“這是我的兄弟,這幾年常來家里幫我,家里新建房子、棚圈都有他的幫助,今天又來幫我鋸木頭。”
在老人陣陣笑聲中,記者看到記錄本上從2014年開始郭輝清就出現在幫扶人簽名一欄中,這些年他幾乎每周都會來到托克蘇家中進行幫扶。“老兩口有些事干不動,他們的孩子在外打工也顧不上,我們多幫一點,他們生活更好一點。”郭輝清說,通過一系列脫貧政策的實施,托克蘇一家在2017年實現脫貧,2019年全村脫貧戶人均收入1.6萬余元,他們家的人均收入已超過不少。
“今年再種點蔬菜,除了自己吃還能賣錢。”為了增收,托克蘇老兩口也鉚足了勁:每天早晨8點起來喂牛羊、擠牛奶、在院中平整土地、施肥……“國家對我們支持這么大,我們自己也得努力干才行。”
察布查爾,錫伯語意為“糧倉”,這里被稱為“塞外大花園”“邊疆糧倉”。這個以錫伯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自治縣,曾因生態脆弱和貧困高發相互交織而一度成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
隨著脫貧攻堅工作不斷推進,2017年,當地實現整體脫貧。2019年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清零”,脫貧戶人均純收入突破1萬元。如今,當地脫貧攻堅進入鞏固成果階段,脫貧戶人居環境“提質升檔”。
托克蘇告訴記者,家中不僅有了水沖式馬桶、熱水器,今年還準備將家用小鍋爐改為生態環保的電采暖。“你們要是下半年再來做客,我家會變得更美!”
屋外陽光暖暖,屋內笑聲不斷。到了下午喂牛羊的時候,老兩口干勁十足,樂呵著就去忙了。記者追問了幾次還有什么困難,他們始終笑著擺擺手,“現在吃住條件都好,看病也基本不花錢,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真沒啥困難。”
傍晚時分,與記者揮手道別后,滿臉笑容的托克蘇轉頭又和扶貧干部郭輝清討論著怎么進一步打造“庭院經濟”。(完)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托克 克蘇 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