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劉四建:補齊農貿市場污水監管短板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為了保障城鄉居民生活需要,農貿市場規模在不斷迅速擴張。如成立于1988年的北京豐臺新發地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當時占地15畝地、投資15萬元,只有15名人員,采取的是地攤式經營。現在市場占地1680畝,管理人員1500余名,固定攤位2000個左右,定點客戶4000多家,2019年交易量1749萬噸,交易額達1319億元人民幣,儼然一個超大型企業。
現在的農貿市場已今非昔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市場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據筆者了解,目前政府相關部門對農貿市場污水監管存在缺位,對其污染現狀認識還存在不足。
在很多人看來,農貿市場是一個產品銷售場所或企業,從其申報的經營范圍來看,并不涉及生產和加工。因此,對其排放的污水往往按一般生活污水對待,沒有專門進行處置,直接排放市政管網。
但現在的農貿市場情況復雜,如生鮮或者海鮮產品等不再只是簡單的批發銷售,存在二次加工、清洗甚至消毒處理等工序。由此產生的污水不能再等同于一般生活污水,需要專業處理。
同時,從目前污染源分類來看,農貿市場經營活動被認為對生態環境影響很小,因此也沒有列入到日常執法監管范圍。但由于農貿市場占地面積大,是一個相對封閉獨立的社區,在其發展過程中存在魚龍混雜的情況。由于長期游離于監管之外,在生態環境保護上,容易形成隱患。例如,污水直接排入下水道,其污染不像大氣污染那樣可以直觀強烈感受到,不易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關注,并及時得到解決。
此外,農貿市場非國控源、市控源或區域重點監管對象,因此對其污水排放沒有進行日常監測,也就是說目前農貿市場污水排狀如何還是一個未知數。如果污水排放指標出現異常,可以通過倒查及時發現、及時解決,但是污水排放是否正常,憑眼看鼻聞是做不到的,需要專門設備監測、專業人員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后,農貿市場污水監管情況已開始被社會廣為關注。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借此契機,補好監管短板和盲區,提高認識,明確責任,規范管理。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農貿市場 污水 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