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頭條今日頭條
習近平浙江考察,這6個細節釋放出什么信號?
新華網記者 王子暉 程瑤
【學習進行時】3月29日至4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這次考察有哪些看點?釋放了怎樣的信號?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文章,為您解讀。
3月29日至4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他深入港口、企業、農村、生態濕地等,就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進行調研。
打響疫情防控阻擊戰以來,習近平已先后4次到地方考察調研,每一次關注的重點都與疫情防控的形勢緊密相關。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境內本輪疫情流行高峰已經過去,加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顯得愈加緊迫。
總書記此次考察去的地方、關注的問題、提出的要求都蘊含著深意。特別是考察中的一些細節,釋放了重要信號,值得我們細細體會。
細節1 首站來到港口,冒雨察看碼頭
3月29日,習近平考察第一站就來到寧波舟山港。這不僅體現了習近平對復工復產的高度重視,也凸顯了港口對于當前經濟運行的重要影響。
港口是基礎性、樞紐性設施,是供應鏈、產業鏈上的重要環節。而寧波舟山港又在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說是關鍵之關鍵。這里率先恢復生產,對推動我國企業復工復產、恢復物流體系、恢復全球產業鏈都具有重要意義。
正因如此,習近平不但考察第一站就來到這里,還冒雨察看碼頭現場集裝箱作業場景,了解港口作業情況。考察首站的安排傳遞了一個有力信號:中國不僅將有力有序推動復工復產提速擴面,推動全產業鏈聯動復工,還將保持國際供應鏈暢通,保障各類經貿活動正常開展。
細節2 對中小型民營制造業企業格外關注
3月29日,習近平考察了中小型民營制造業企業寧波臻至機械模具有限公司。這家企業,規模是中小型,所有制屬于非公有制經濟,經營類別是實體經濟,信號意義再明顯不過。
民營經濟在經濟發展全局中舉足輕重。這次疫情對各類企業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處境更為困難。他們能不能渡過難關,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全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乃至整個社會的穩定。
對于各類企業處境,黨中央高度重視,打出了一套政策組合拳,隨著疫情形勢發展變化還將及時進行完善。黨中央特別考慮到了中小企業,出臺一系列措施支持和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
正如習近平鼓勵的那樣,我國中小企業有靈氣、有活力,善于迎難而上、自強不息,在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方面支持下,一定能夠渡過難關,迎來更好發展。
細節3 重回“兩山論”發祥地看變化
3月30日,習近平前往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村考察調研。15年前,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該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這次來余村,看到村里的大變化,習近平說,時間如梭,當年的情形歷歷在目,這次來看完全不一樣了,美麗鄉村建設在余村變成了現實。
余村之變,最關鍵的是15年如一日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實踐證明,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持續發展之路也是致富之路。在保護好生態前提下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生態效益必將更好地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美麗鄉村也將變成現實。
細節4 保護濕地生態的4個“不能”
3月31日,習近平在杭州考察的第一站,是全國首個國家濕地公園——西溪國家濕地公園。
看到水草豐美、綠意盎然的西溪濕地,習近平指出了保護濕地原生態的重要性。他尤其強調了4個“不能”:發展旅游不能犧牲生態環境,不能搞過度商業化開發,不能搞一些影響生態環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會所,讓公園成為人民群眾共享的綠色空間。
習近平對于城市濕地的關注和保護,體現了他對城市發展方向的把握,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堅持,對人民利益的重視。
生態環境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宜居的生態環境,是“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體現。城市工作要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中心目標,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城市建設要以自然為美,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
“要把保護好西湖和西溪濕地作為杭州城市發展和治理的鮮明導向”。總書記囑托殷殷。統籌好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布局,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宜居城市不僅是對杭州城市發展和治理提出的期望,也為其他城市的發展和治理明確了方向。
細節5 “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
3月31日下午,習近平在杭州城市大腦運營指揮中心,觀看“數字杭州”建設情況,了解杭州運用健康碼、云服務等手段推進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做法。
應用于喊話、運輸、測溫等場景的無人機、“AI+云技術”的熱成像體溫檢測、作為復工復產“通行證”的健康碼……科技成為抗擊疫情、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硬核”力量,也不斷為城市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抓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習近平曾指出,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一流治理”,重點就在于城市治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既要善于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智能化,又要通過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細化水平,“繡”出城市的品質品牌。
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是城市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的重要體現。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就會更便捷一些,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會更多一些。
細節6 妙論危和機的辯證關系
考察期間分析疫情防控形勢,習近平指出,危和機總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隨著境外疫情加速擴散蔓延,國際經貿活動受到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同時也給我國加快科技發展、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帶來新的機遇。
疫情發生以來,一些傳統行業受沖擊較大,而智能制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成為我們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的契機。
如何變壓力為動力、化危為機,習近平提出,要深入分析,全面權衡,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從眼前的危機、眼前的困難中捕捉和創造機遇。
面對危機,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
編輯:李澤杰
關鍵詞:習近平 考察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