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迄今最小恐龍”引發質疑 第一作者稱“期待在討論中進步”
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迄今最小恐龍的研究成果,12日在國際權威科技期刊《自然》以封面文章發表后引發學界爭議,多位學術同行13日聯合發表《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質疑文章提出十大疑點,認為斷定“最小恐龍”證據不足,很可能是蜥蜴。
《自然》刊發成果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副教授回應質疑表示,眼齒鳥是鳥是龍是蜥蜴,非常歡迎大家提出質疑,一起討論,促進對古生物認識的推進。“我們期待在討論中進步”。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王維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志恒、王敏、易鴻宇、盧靜及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胡晗13日通過知名科學類自媒體《返樸》共同發表質疑文章指出,《自然》論文斷定緬甸琥珀中頭骨標本屬于鳥或廣義恐龍的證據并不過硬,甚至一些重要的解剖特征更支持該頭骨屬于某種蜥蜴。
他們從爬行動物演化關系、整體外形的趨同演化、標本解剖特征等方面提出10大疑點,包括“頭的形狀能證明它是鳥嗎?”“不合理的系統發育分析”“沒有眶前孔的鳥?”“長著側生齒的‘鳥’?”“神秘的方軛骨”“蜥蜴才有的鞏膜骨”“史上牙齒最多的‘鳥’?”“體型大小”“沒有羽毛?”“奇特的措辭和邏輯鏈”。
其中,“沒有眶前孔的鳥?”疑點稱,鳥類和恐龍在頭骨上有一個非常穩定而具有鑒別性的特征,那就是眶前孔,相比之下,所有蜥蜴都沒有眶前孔。從該標本沒有眶前孔來看,它不太可能是恐龍或鳥,反而可能是蜥蜴。
“長著側生齒的‘鳥’?”疑點指,所有恐龍/鳥類的所有牙齒,都是長在頜骨齒槽里的“槽生齒”,而該化石中,上頜骨的牙齒顯然是側生齒,這種著生方式在蜥蜴中常見,但在恐龍和鳥類中史無前例。
“蜥蜴才有的鞏膜骨”疑點稱,恐龍和鳥也有鞏膜環,但每一片鞏膜骨的形狀都很簡單。在該琥珀頭骨中,每片鞏膜骨中段縮窄,整體呈勺狀——這種形狀相當有鑒別性,只在蜥蜴中發現過,在恐龍和鳥類中從沒有過。
“沒有羽毛?”疑點說,目前報道的所有含有鳥類或者恐龍的緬甸琥珀里,都不同程度保存了羽毛,但該成果論文里琥珀的內含物保存極好,卻找不到絲毫羽毛的痕跡,這無疑缺失支持這件標本是鳥的決定性證據。
“化石發現是古生物學的魅力之一。正因如此,當新的化石材料帶來奇特的新形態時,需要‘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謹慎地進行比較鑒別,盡可能全面地考慮各種解釋的可能性及相應的意義。”質疑文章表示,希望該成果論文作者對質疑盡快作出公開回應,并迅速公開CT掃描原始數據,讓其他科學家也能根據原始數據對現有的結果進行可重復性驗證。
邢立達回應說,學術問題有自己的規范和流程,建議有興趣參與討論的學者,按學術流程來討論。由于保存的因素,大部分化石標本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原始數據的提供也有成熟的通路可以索取。
有學界專家指出,科研成果引發爭議和質疑對科學發展而言,可以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既能在不斷質疑中接近和發現事物本質,也能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從而共同推動科學進步。(完)
編輯:楊嵐
關鍵詞:質疑 恐龍 作者 蜥蜴 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