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瞭望》封面專題 重磅推介河南
糧上做文章 農上謀新篇
◇河南不僅解決了全省1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每年還調出400億斤糧食及其制成品,糧倉之根在河南越扎越穩定
◇做大“吃產業”,擦亮“糧品牌”,豐收的糧倉為河南經濟發展騰挪出新空間
中原沃野,芃芃其麥。
在河南省西平縣二郎鎮,冬小麥齊刷刷地冒出頭,迎著寒風裝扮著中原大地,一片盎然生機,昭示著豐收的希望。2019年夏天,這片麥地剛剛創造了新佳績:強筋小麥畝產超過1300斤。“今年(2019年)是豐產又豐收,一畝地比去年增產將近200斤,多賺好幾百。”種糧大戶張四新說。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自古以來河南就是中原糧倉,糧食生產始終是河南的一張王牌。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在“糧”字上做文章、在“農”字上謀新篇,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不斷扎穩大糧倉、打造糧產業、擦亮糧品牌,穩固三農基本盤,在新時代探索穩糧產、謀發展、贏新生的鄉村振興之路,譜寫三農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扛起糧食安全重任
59萬畝,這是河南省1年時間“長”出的耕地。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河南省耕地實際面積1.2227億畝,不僅比國家下達目標多出192萬畝,耕地面積較上年度凈增長59萬畝。這是繼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以來,河南耕地面積連續第二年實現凈增長。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保紅線、提質量,河南目前已建成高標準農田超過6000萬畝,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一年兩季糧食畝產超過2000斤,曾經的“望天收”已成為今天的“噸糧田”。
在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的探索中,河南藏糧于技,田野中農民勞作的背影越來越少,科技的身影越來越多。一人多高的農用機、十幾米長臂展的噴灌機、聯通衛星的農業數據監測系統,農業科技在改變農業生產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18年河南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2.6%,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7%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0.7%。
在確保糧食生產能力持續穩定在1200億斤以上的前提下,河南把優質高效供給作為轉型的重要一步,鼓勵發展優質小麥,目前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超過1000萬畝,帶動農民直接增收2.5億元。
“早上吃的面包說不定用的就是我家小麥呢。”永城市春光家庭農場負責人劉新全一臉自豪。2019年新麥剛收下來時就被當地面制品加工企業從地頭拉走了,加工成面包、拉面、餃子粉等高附加值食品,“種麥不用愁,銷售有訂單,每斤還比市場價格高一毛多錢。”
糧倉之根在河南越扎越穩定。小麥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8000萬畝以上,產量占全國1/4,河南夏糧生產還曾保持十三連增,2019年夏糧總產、單產均創歷史新高,對全國夏糧增產貢獻率達到44.9%。河南不僅解決了全省一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每年還調出400億斤糧食及其制成品,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出貢獻。
“農頭”連“工尾”
白色的簡約包裝,一行清新的文字,再配上一張沁著紅油、沾著辣椒的照片,仿佛能聞到誘人的味道,這樣一包小小的辣條從河南賣向全球。這家位于河南漯河市的食品公司,一年生產辣條僅原料面粉就要轉化十多萬噸,做大了“吃產業”,擦亮了“糧品牌”。
“糧食是最寶貴的經濟資源,‘糧倉’就是‘寶藏’。”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申延平說。抓住糧食這個核心競爭力,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中原糧倉”做成了“國人廚房”,正在成為“世界餐桌”,糧食不僅僅是河南的一張王牌,更成為一個閃閃發光的品牌。
雙匯集團是全球最大的豬肉加工企業,三全、思念速凍食品全國市場占有率超過50%。僅漯河市,就有規模以上糧油加工企業105家,雙匯、美國嘉吉、可口可樂、旺旺、統一和康師傅等知名品牌企業的身影隨處可見。當地年糧食產量180萬噸,但依托食品加工產業集群優勢,漯河實現年糧食加工轉化量600萬噸、物流轉運1000萬噸。食品加工業也成為河南的萬億元支柱產業。
面向市場,“河南牌”不僅更有“科技范”,還通過“一帶一路”走向世界餐桌。好想你公司利用凍干技術,將果蔬谷豆速凍至零下40℃,保留色香味和97%的營養成分;多福多食品在鄭州建立2000多個網點,饅頭、面條實現了從工廠送到餐桌的“鮮送”;思念集團還在美國投資建廠,產品銷往加拿大、法國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曾經的土特產如今成為市場名牌,河南農業生產實現了從賣糧食、賣原料,到賣食品、賣品牌的蛻變。
“農頭”連“工尾”,“糧頭”帶“食尾”。“以‘三鏈同構’來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更多更好的優質小麥走向生產、走向市場、走向餐桌。”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省農科院院長張新友說,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推動糧食就地轉化增值,河南在提升糧食核心競爭力上摸索出了一條新路徑。
做活糧經濟
農業興、百業興。在河南,豐收的遠遠不止糧倉。2018年河南省生產總值達48055.86億元,位居全國第五名、中部地區首位,農業夯實著發展根基。
走進鄢陵縣,四季繁花如春,全縣不到100萬畝的耕地中花木種植面積達到70萬畝,儼然是中原糧田里的一片花海。鄢陵之所以能如此“任性”地蒔花弄草、發展綠色經濟,正是因為穩定的糧食生產能力夯實了民生之基,不斷打造出既具特色又具優勢的“糧產業”,為河南經濟發展騰挪出多樣化的空間。
“人均一頭豬,三人一只羊”,這是申延平展示的河南新數據。“手中有糧心有底”,依托糧食生產能力打造的一條“糧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成為河南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2014年以來,河南躍升為全國最大的生豬出欄省份,2018年雖然受多方不利因素影響,但河南生豬出欄量仍達到5428萬頭。肉牛奶牛、家禽、肉羊產業也健康發展,2018年河南畜牧業產值居全國第二位,水產品總產量達983817噸、蔬菜產量超7260萬噸、水果產量930萬噸,茶葉、食用菌、中藥材等農產品也豐富多樣,如今的河南不僅僅是全國“米袋子”,更是不斷豐富著全國百姓生活的“肉案子”“菜籃子”“果盤子”“奶瓶子”。
做大糧倉帶動發展,經濟騰飛反哺農業。隨著“糧產業”不斷壯大,河南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也悄然發生變化:2018年河南全省三次產業結構中,一產比重已下降到10%以下,豐收的糧倉填飽的不僅僅是老百姓的肚子,更為河南經濟發展騰挪出新空間,糧食生產正在帶動三產融合贏得新發展。
申延平說,十八大以來,河南糧食生產能力不斷提升,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擦亮“農字號”品牌,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不斷把農字“底色”轉化為出彩“亮色”,在中原大地濃墨重彩譜寫著三農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宋曉東 《河南日報》記者 周巖森 歸欣)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河南 全國 發展 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