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李軍:用40年奮斗告白中國建筑業
李軍(右)在焊接車間巡查。
40載改革巨變,在建設人的眼中,最令人振奮的莫過于萬丈高樓平地起,中國建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李軍是浙江省工業設備安裝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江安裝)一名焊工,和其他建設人一樣,常年在工地一線揮灑汗水。從業近40年,他見證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大建設、大發展,參與諸暨絹紡廠工程、江蘇太倉發電廠鈦鋼復合板煙囪工程、寧波鎮海煉化工程、寧波電廠工程、紹興滌綸廠工程等橫跨40年的重要建設項目。
職業生涯當中進過多少項目部,李軍自己都數不過來,不過,最難忘的還是第一次。1981年,剛從技校畢業的李軍,加入浙江安裝成為一名焊工,正逢諸暨絹紡廠項目啟動,便被公司派到工地,負責焊接鍋爐管道和水箱。
初出茅廬的新手總會在實踐中遇阻。開工沒幾天,一根“藏”在墻角里的管道焊口就難住了李軍,“角度比較特殊,總會擋住一部分視線,怎么也焊接不上。”他請師傅來幫助,看著師傅手腳利落地一次焊接成功,他默默記下師傅的技術手法,同時暗下決心:總有一天像師傅一樣擁有高水準。
時間如白駒過隙,如今的李軍已經從焊工成長為焊接責任工程師,他作為技術支持參與的項目已經涉足國際。
幾年前,一家德國公司委托浙江安裝生產固廢處理成套設備,其中一件名為“干燥鼓”的設備部件,是內徑1.4米、外徑3米、厚度75毫米的圓環分隔板,其中鑲嵌著2圈34個孔,每一處都需要焊工細膩焊接。
“這種焊接難度不小,焊接厚度既要符合規范要求,又要控制焊接變形。”李軍帶領焊工組攻堅克難,通過調整焊接工藝順序,重新設定參數,從而達到不變形焊接。也許解決方案聽起來很簡單,但是,為了“求解”,他一次次地試驗,每焊一小時就測一次參數,歷經了許多失敗而得出了成功之法。
“干燥鼓”的焊接完工助力整個設備制造高質量進行,最后,德方驗收后非常滿意。這套設備是當時國際處理固廢的最新工藝。
40年,李軍一直扎根在一線工地,焊槍是他的“畫筆”,“繪制”了一幅幅美好生活的“畫卷”。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省勞動模范、“浙江工匠”、全國建筑產業“大國工匠”、“最美建設人”……一系列的榮譽,是對他最好的贊美。
功成名就并沒有讓李軍駐足不前,而給予了他更多力量創新焊接工藝流程,他作為第一作者總結撰寫的《手工電弧焊工藝標準》《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工藝標準》兩項焊接工藝標準,被收錄到《安裝工程施工工藝標準》。
在江蘇太倉發電廠鈦鋼復合板煙囪工程中,李軍帶領焊接組通過焊接鈦鋼復合材料,創造了國內首支鈦鋼復合板煙囪,這項工藝至今沿用。
“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力量,而是和焊工組近40名徒弟共同努力的成果。”李軍告訴記者,研究出工藝之后,他立刻把徒弟分成兩個小組進行技術傳授。
鈦是貴金屬,幾十萬元一噸,哪經得起這么多人練習。李軍想了個法子,先用碳鋼板、不銹鋼練習,然后帶著徒弟們去項目部,找些邊角廢料練習,最后組織一場技能比武,合格的焊工才能真正加入項目工程。
整個前期準備、技術練兵就花了近4個月時間。不過選拔出的都是精兵強將,僅用了3個月就完成了高達200米鈦鋼復合板煙囪的全部焊接任務。而這近40名焊工如今大多已成為技術能手,活躍在浙江安裝在祖國各地的項目部。
自1992年擔任培訓教練以來,李軍已經帶出了幾十名好徒弟,所有訣竅傾囊相授,他說,“徒弟們是我的驕傲,也是中國建筑業的未來。”
40年,青蔥少年成大國工匠;40年,默默無聞到桃李滿天下。李軍用初心和奉獻告白著中國建筑業。(記者程雪報道)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李軍 焊接 國建 中國 焊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