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全國237個城市啟動,垃圾強制分類政策落地效果如何?
新華社北京1月2日電題:全國237個城市啟動,垃圾強制分類政策落地效果如何?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根據住房城鄉建設部的統計,目前,全國有237個城市已啟動垃圾分類,上海、廈門、杭州、寧波、廣州、深圳等18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居民小區覆蓋率超過70%。2019年“全面啟動”和“強制分類”的按鈕按下后,各地落實情況究竟如何?“新華視點”記者進行了追蹤。
多城通過立法助推垃圾分類,有罰有獎動真格
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的要求,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記者從住建部了解到,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4省已出臺地方法規,河北等12省份地方法規進入立法程序。46個重點城市中,已有30個城市出臺生活垃圾分類法規或規章,還有16個城市將生活垃圾分類納入立法計劃或已形成草案。
記者梳理發現,出臺法規的30個城市均對垃圾分類提出強制要求,明確對違法行為進行處罰,其中以罰款為主,警告或限期整改為輔。多數城市規定對個人最高罰款200元,對單位最高處罰5萬元。
截至目前,廣州執法立案查處613宗,行政罰款近72萬元。西安市2019年9月份正式實施垃圾分類,9月3日開出第一張“行政處罰決定書”——雁塔區一小區因垃圾分類引導員不到位及垃圾未分類投放,被罰款1000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46個重點城市中,太原、深圳等16個城市還用信用懲戒手段,將單位和個人因拒不承擔生活垃圾分類責任被處罰的,作為不良行為記錄納入公共信用信息系統,實施聯合懲戒。
獎懲并重是此次垃圾強制分類的一個突出特點。北京、上海、廈門、寧波等城市還對生活垃圾分類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或獎勵。上海市定期發布垃圾分類的“光榮榜”,評選出示范街鎮。深圳規定,分類成效顯著的家庭可獲得2000元補助資金,住宅區最高30萬元。
各地“花式”探索:“垃圾銀行”、智能垃圾箱房、分解處理技術
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地方探索通過物質鼓勵,激發市民對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西安市長安區探索“垃圾銀行”模式,生活垃圾進行分類,粘貼二維碼后投入回收箱積分,積分可在指定超市兌換生活用品等。西安市浐灞生態區一家物業公司自主研發了一個線上綠色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平臺,其負責人介紹:“小區住戶在平臺上實名注冊成為綠色會員,垃圾回收后可累計積分,積分可兌換獲益。目前浐灞生態區綠色會員用戶5萬余戶,一個月大概有10噸的可回收物。”
還有一些地方通過科技手段推動垃圾分類。上海推行智能垃圾箱房,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刷指定卡才能開箱投放。每張卡“綁定”一戶居民,投放時卡對應的居民信息會自動傳輸到居委會后臺。通過刷卡數據和頻次,居委會可以判斷居民垃圾分類投放情況,快速找到不遵守規定的個體。
垃圾強制分類更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隨著源頭端分類垃圾規模的提高,后端處理市場迅速擴大。西安市近期將會有4家生活垃圾焚燒廠投入運營,餐廚垃圾處理廠等其他終端設施也在建設中。在云南、廣西、甘肅、陜西等地一些鄉鎮和農村地區,小噸位的垃圾熱解氣化技術近年來不斷被投入使用。
覆蓋率與達標率大幅提升,投放與裝運監管難題待解
據了解,目前,在46個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覆蓋7.7萬個小區和4900萬戶家庭,居民小區覆蓋率平均達到53.9%。其中,上海、廈門、杭州、寧波、廣州和深圳等18個城市覆蓋率超過70%。
垃圾分類達標率也不斷提升。廣州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6%,已經超過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2020年底達到35%以上的要求。
上海居住區垃圾分類達標率已從2018年的15%提升至90%。根據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最新統計數據,上海市日均可回收物回收量較2018年12月增長3.7倍,濕垃圾分出量增長1倍,干垃圾處置量減少38%,有害垃圾分出量同步增長13倍多。
與此同時,記者采訪發現,目前垃圾分類政策落地仍面臨一些問題。例如,一些地方條例明確“不分類不收運”,制定了第三方不定期抽查小區的方案。但基層人員表示,對于沒分好的垃圾,環衛車輛不敢不收運,否則大片區域垃圾腐爛影響城市環境和正常運行。上海市一名基層人員說,對小區分類抽查頻次較低,“小區一年可能只被檢查三四次,震懾作用不夠”。
倡導使用環保循環袋的“蔚路循環”團隊創始人王曦認為,垃圾分類目前主要靠行政手段和社區宣教引導,建議厘清政府的管理和監督責任,同時讓居民看到垃圾分類的經濟和環保價值,全社會共同發力做好垃圾分類。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環衛處處長徐志平建議,探索以技術加管理的方式代替目前主要靠人工值守的監督方式。阿里巴巴環保業務負責人曹啟明建議,通過二維碼、視頻監控識別、物聯網感知等技術,實現從投放到處置全周期的數據收集、共享并進行智能化分析,更好地識別、監督混投、混裝、混運等行為。(記者舒靜、王優玲、宋佳、杜康、李亞楠、荊淮僑)
編輯:李澤杰
關鍵詞:垃圾 分類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