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喀什:讓更多貧困戶吃上“旅游飯”
本報記者 韓沁言
“來喀什旅游,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個原生態的美麗鄉村。”在游客感嘆喀什鄉村之美的背后,是喀什地區因地制宜、盤活資源,發展旅游精準扶貧,讓更多的貧困戶吃上“旅游飯”的不懈努力。如今,鄉村旅游、民俗旅游正在為喀什貧困群眾鋪就一條依托發展旅游業實現脫貧增收的康莊大道。
精準發力
“土陶手藝人確實了不起,為他們點贊。”2019年12月30日,在村民阿卜杜熱合曼·麥麥提明家里,游客孫子健體驗土陶制作后感慨地說。
英吉沙縣芒辛鎮恰克日庫依村是遠近聞名的“土陶村”,阿卜杜熱合曼老人是第七代“土陶傳承人”,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傳承人。“現在游客多了,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阿卜杜熱合曼樂呵呵地說,“2019年,我家銷售土陶的收入少說也有10萬余元。”
如今,來“土陶村”旅游、選購土陶的游客越來越多,土陶已成為英吉沙縣知名的特色旅游紀念品。
在“土陶村”,與阿卜杜熱合曼一樣制作土陶的還有不少。村民地力木拉提·托合提曾跟阿卜杜熱合曼學習土陶制作,如今已能獨立完成。“旅游旺季,我家一個月銷售土陶能掙3000多元。”地力木拉提說。
村里不僅有“土陶藝人之家”,還有農家樂。開心小吃農家樂的負責人黑力力·喀熱告訴記者:“我家的農家樂剛開業一個月,就賺了5000元。”
讓村民驚奇又開心的是,他們世代居住的村落變成了“網紅旅游目的地”,“土房子”成了高端民宿,農家飯成為特色美食……
作為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的喀什地區,擁有豐富的人文歷史、自然風光資源和多彩的民俗民風,喀什地區大力實施“旅游興疆”戰略,把脫貧攻堅與鄉村旅游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等深度融合,推動旅游扶貧工作有序開展。
因地制宜
1月1日,喀什市帕哈太克里鄉尤喀爾克喀庫拉村的“稻鄉泉村”景區游人如織。
車剛停下,開辦“流水之源”餐廳的村民米日阿迪力·庫熱西便迎上前來。“餐廳去年開張,雖然還有部分貸款,但日子越來越好了。”阿迪力說,旅游高峰期,餐廳每天收入超過3000元。
“朋友從內地來,想看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在‘稻鄉泉村’可以體驗到原汁原味的新疆民俗文化。”與朋友一起前來的喀什游客顧淵民說。
隨著村容村貌的改善、鄉村旅游的發展,村民紛紛開起了集美食、住宿、采摘于一體的農家樂。
近年來,喀什地區積極探索“旅游+扶貧”,催生出景區帶村、能人帶戶等一系列旅游扶貧典型模式,為旅游扶貧工作不斷提供新經驗、新動能。
依托“稻鄉泉村”景區,尤喀爾克喀庫拉村扶持8戶村民經營農家樂和民宿,4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景區實現就業。景區開業半年,接待游客4萬余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0萬元。
莎車縣米夏鎮夏瑪勒巴格村積極探索“合作社+農戶”模式,打造集櫻桃種植、餐飲夜市、民風民俗展示體驗、特色果蔬采摘、錯季花卉基地等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產業鏈,解決了村里100人的就業。去年,櫻桃園吸引游客30萬余人次,櫻桃銷售直接經濟收入1000萬元,帶動休閑旅游、餐飲經營收入200萬元,14戶貧困戶種植櫻桃如期實現脫貧。
前景廣闊
“鄉村環境變好了,我也吃上了‘旅游飯’,每個月有3000多元的純收入。”1月1日,岳普湖縣鐵熱木鎮瑪什英恩孜村村民熱合曼·亞森笑呵呵地說。
家住岳普湖縣達瓦昆沙漠旅游風景區附近的熱合曼曾是貧困戶,如今在民俗風情街經營一家餐館,旅游旺季時夫妻兩人幾乎忙不過來。
自治區交通運輸廳駐瑪什英恩孜村“訪惠聚”工作隊選擇3戶做示范引領,為每戶投資6萬元發展農家樂。如今,依托達瓦昆沙漠旅游風景區吃上“旅游飯”的農民多了,僅瑪什英恩孜村在景區工作的村民就有23人。
同時,喀什地區立足土特產資源優勢,加快農產品向旅游商品轉化,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帶動更多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疏附縣托克扎克鎮阿亞格曼干村是總書記考察新疆時來過的地方,該村打造“新疆紅色旅游第一村”,在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綜合旅游景區的基礎上,把總書記對邊疆少數民族群眾的深情牽掛和關心關懷,傳遞到更多群眾心中。
為了擦亮紅色旅游品牌,該村黨總支組織村里的65名黨員開展了“憶往昔展望未來”專題活動,讓村民知曉歷史,珍惜當下,以便更好地為來這里的游客進行全面介紹。
一個旅游點致富一個村,一個旅游區帶富一個鄉,喀什地區越來越多的好風景變成了“好錢景”,為貧困群眾帶來了更多的致富渠道、更強的致富信心。
關鍵詞:讓更多貧困戶吃上“旅游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