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人物對話 人物對話

脫貧故事:盤繡架橋 拉面開道

2019年09月17日 14:52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海東市是青海省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之一,脫貧之路,該怎樣走?海東采取了各項舉措:向產業要支撐,發展拉面產業,讓村民掙了票子、闖了路子、換了腦子;向傳統技藝要依托,盤繡做活了指尖生意,也帶火了體驗式旅游;移風易俗減負擔,老百姓打心眼里歡迎……截至目前全市貧困人口減少到2.11萬人,其中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互助土族自治縣實現區域性整體脫貧。

海東市是青海省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之一。全市6個縣區都是貧困縣,其中4個是少數民族自治縣,17.57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少數民族占48%。

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海東全面壓實責任,強化精準扶貧各項舉措,截至目前全市貧困人口減少到2.11萬人,其中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互助土族自治縣實現區域性整體脫貧。

近日,記者來到互助和循化兩縣,探尋這里的“脫貧密碼”。

挖好傳統技藝這塊寶

盤繡“繡”出新光景

盤繡是土族特有的一種刺繡,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互助土族自治縣縣城北郊的扶貧產業園,素隆姑刺繡有限公司的盤繡扶貧車間吸引了記者駐足,十余位“繡娘”身著民族服飾,正一絲不茍地飛針走線。

扶貧車間里,記者碰到了兩位“繡娘”,巧了,倆人都叫“金花”,兩朵“金花”各自撐起了一個貧困的家。

今年55歲的席金花是丹麻鎮索卜溝村村民,2016年她來到扶貧車間打工,“坐班”每月能掙3000元,不“坐班”也可以領訂單回家做。靠做盤繡,席金花家里的境況明顯改善。來自東溝鄉大莊村的米金花,丈夫得了腦溢血,孩子還在上學。2015年她成為素隆姑公司的固定“繡娘”,勤勞的她還搞養殖、種中藥材,去年收入五六萬元,家里翻蓋了房子,添置了家電,日子越過越有味。

“讓盤繡這指尖技藝成為指尖生意,為民族工藝拓展市場,是我們的愿望。”素隆姑刺繡有限公司的法人蘇曉莉介紹。

“盤繡產品在知名電商平臺和大城市門店銷售都不錯,越來越多的人了解盤繡、喜歡盤繡。”互助縣扶貧開發局副局長魯自治介紹,縣扶貧產業園輻射帶動10個鄉村盤繡基地,吸引1.5萬農村婦女制作盤繡飾品,也為土族盤繡技藝繼承發揚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除了“指尖生意”,盤繡產業還衍生出了體驗式旅游。“今早又來了21個游客。” 蘇曉莉高興地告訴記者,公司與旅行社合作,開發旅游體驗項目,游客可以在公司的鄉村基地體驗盤繡制作,吃住在農戶家里,同時可以體驗放羊、釀酒等農事活動。“這樣既能讓農戶有更多的增收渠道,也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土族特色文化。”

在互助,盤繡這項古老的技藝與扶貧產業結合在一起,煥發出新的光彩,當地婦女正用自己的雙手,一針一線“繡”出新光景。

打好產業扶貧這張牌

拉面帶來致富路

提起海東,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拉面。遍布全國270多個城市的拉面店,是海東一張亮麗的名片。脫貧攻堅戰打響后,市里出臺了金融扶持、技能培訓、提檔升級、跟蹤服務等一系列舉措,打造以“拉面扶貧”為引領的勞務扶貧新模式。

循化是撒拉族自治縣,這里山大溝深,黃河河谷兩側幾乎寸草不生。靠山不能吃山的撒拉族群眾敢為人先,把一碗碗“撒拉人家”品牌拉面從這里端到全國,也把縣里的“一核兩椒”(核桃、花椒、辣椒)和牛羊肉等特產帶向全國大市場。2018年底,全縣近4萬人從事拉面生意,年人均收入5萬元以上,“一核兩椒”產業帶動62個貧困村3萬多農戶戶均增收5500元。

白莊鎮山根村是個典型的“拉面村”,村黨支部引領村民“親幫親,鄰幫鄰,能人帶大伙”,發展“拉面經濟”脫貧致富,全村有350人在外經營拉面館。村里的貧困戶韓林、韓克麻錄等人“一年當跑堂,兩年做面匠”,有的貧困戶“三年當老板”,還有25戶村民入股了拉面館。

村支書馬強說,從事拉面行業,不僅讓很多村民掙了票子,還闖了路子、換了腦子、育了孩子。很多拉面經營戶文化程度不高,做生意過程中強烈感受到沒有知識不行,因此非常重視子女教育。“2005年村里出了第一個大學生,到今年累計考上了24個,其中還有一個上了清華大學。”馬強不無自豪地介紹。

循化撒拉族群眾困境求發展,拉面產業釋放出巨大的脫貧效應。而在互助土族自治縣,除了前頭提到的盤繡及體驗游,鄉村旅游也成了脫貧主導產業。2018年全縣旅游人數突破400萬人次,1800多戶貧困群眾靠吃旅游飯脫了貧。

“我們整合產業扶貧項目資金、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專項資金等各路資金,形成了戶有增收項目、村有集體經濟、縣有扶貧產業園的‘三位一體’產業扶貧格局,2018年底,全市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83%,634個貧困村集體經濟全部實現零的突破。”海東市扶貧開發局副局長李照本介紹。

用好移風易俗這個抓手

簡辦喚來好日子

“海東雖然窮,但婚喪喜事大操大辦卻相當普遍。因婚、因喪致貧返貧問題比較突出。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移風易俗才能保證脫貧成果。”李照本這樣介紹。

記者在循化縣了解到:以前撒拉族群眾結婚,彩禮有時挺重的,辦喪事給參加葬禮的賓客發的錢有時也是負擔……

2016年開始,循化縣委、縣政府出臺指導意見、獎懲辦法,推動各個村莊成立紅白理事會、制定村規民約,實行移風易俗。白莊鎮對紅白喜事統一費用標準,不能超線,提倡儀式簡辦、減少宴席規模,要求村民簽承諾書,同時在村里建立婚喪喜事守信臺賬。

移風易俗減輕負擔,大部分群眾打心眼里歡迎,但誰都不想成為“出頭鳥”,不少群眾猶疑觀望。曾擔任白莊鎮中心小學校長的乙日亥村村民韓向慶帶頭簡辦,他的小女兒出嫁,不光彩禮錢不超標,也沒有廣邀親朋大辦。

韓向慶邁出勇敢的第一步后,大家紛紛跟進。2019年7月,鎮里將彩禮標準進一步下調。白莊鎮黨委副書記韓寶林介紹,截至目前,全鎮83場婚禮、58起喪葬活動費用都控制在標準以內,累計節約費用620萬元左右。

“移風易俗后,全縣群眾一年減負1.5億元,這對于加快脫貧進程、鞏固脫貧成果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循化縣副縣長馬洪濤說,移風易俗后,以往為了早掙彩禮錢,撒拉族女孩少上學、不領證就早早結婚的現象得到有效糾正,控輟保學工作好做多了,群眾“結婚必先辦證”的法律意識明顯增強,婚姻糾紛明顯減少,群眾滿意度明顯提高。

關鍵詞:盤繡架橋 拉面開道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