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石 羚:眼里只有“星”,難免丟了“我”
“遇見你,我有了抵御孤單的能力”“遇見你,我有了追逐夢想的勇氣”,曾有粉絲在歌詞中表達對明星的感激。陪伴成長、砥礪前行,他們從偶像那里得到了滿滿的正能量。
近年來,從買海報、攢專輯,到學穿搭、買同款,從建貼吧、發視頻,到打廣告、搞集資,與時尚潮流、社會變遷相伴隨,追星的形態不斷變化,粉絲也經歷了從觀賞者、互動者到造星者的蛻變。與此同時,“粉絲公益”模式也日趨成熟,一些粉絲在“飯圈”的文案、美編工作中磨煉技能,更多歌迷、影迷選擇為作品而不是為流量買單,理性追星逐漸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
要謹記的是,追星的表達千變萬化,文明理應一以貫之。這幾年,線下的電影“鎖場”、追星“機鬧”現象時有發生,線上的互潑臟水、網絡“控評”、倒賣信息不時出現。在近期出現的一些明星失德行為中,一些粉絲更是罔顧是非,一味為“愛豆”辯解、攻擊他人。惡語傷人,缺乏基本的文明涵養;以愛為名行網絡暴力之實,只會為虛擬空間增加戾氣。何況,他者不是敵人,追星更應尊重多元化選擇,如果以侵犯他人權利、公共權益為代價滿足一己之私,就容易逾越法律和道德的底線。
反思粉絲行為,也許“偶像即是自我”更能概括時下粉絲心理。社會心理學認為,偶像往往被看做自我的延伸、理想的自我;而在粉絲抱團的互動中,更容易產生認同感和成就感,對偶像的仰慕也與日俱增。但問題恰恰在于:現實的偶像未必是理想的自我。眼里只有“星”,難免丟了“我”。如果因為愛而盲目,陷入選擇性無視、無根據吹捧的窠臼,聽不得批評建議,不容許低人一頭,就容易產生“狂刷好評、怒罵差評”的網絡大戰以及比拼禮物奢華、排場闊綽等非理性追星行為。
去年,遼寧公安部門公布了多起“粉絲機鬧”事件,相關涉事人被列入民航黑名單,引來網友點贊。的確,“愛你沒商量”不等于“橫行無阻擋”,規矩立起來、執法嚴起來,方能為不理智的粉絲敲響警鐘。當然,讓追星族尤其是其中的青少年群體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能只靠“粉絲的自我修養”,還需家庭、學校、明星、社會共同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父母學會贊美與鼓勵,為孩子上好“人生第一課”;學校多幾分關愛與傾聽,著眼于身心健康而不只是學業成績;明星以身作則,在技藝上、品德上釋放榜樣力量;社會提供更多生活學習空間,讓耳機、電視和網絡以外的世界更豐富、更精彩。
偶像的夢想代替不了自己的夢想,自己的路終究得自己來蹚。追星不是不好,重點在于不要偏航。正如一位年輕人所表達的那樣:粉絲才是粉絲文化的主角,我愿和“愛豆”共成長。愉悅身心、拓展愛好是成長,見賢思齊、尋找力量是成長,不再沉溺、不再“忘我”也是成長。保持自我,保持理性,“星光”才能點亮人生旅途。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粉絲 追星 眼里 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