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要聞要聞

無微不至 無所不在

——全國政協委員朱定真講述“天氣預報”的故事

2019年12月02日 18:40 | 作者:王慧峰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人民政協網北京12月2日電(記者 王慧峰)“今日天氣預報(北京地區),白天,多云轉陰傍晚前后有小陣雨,夜間,陰有小雨轉陰,溫度……” 眼前泛黃的這張第一次刊登天氣預報的《人民日報》將全國政協委員朱定真的思緒拉回了幾十年前。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天氣預報,不僅傳遞氣象信息,而且成為記錄社會變遷的一種表情,更承載了一代代人的生活記憶。

“1949年12月,新中國成立兩個月后,原中央軍委氣象局成立,最初定位為服務國防建設。那時,氣象情報、氣候資料與軍事行動密切相關,屬于國家機密。1956年,遵照毛澤東主席‘氣象部門要把天氣常常告訴老百姓’的指示,中央氣象臺于7月1日在《人民日報》首次刊登天氣預報,公眾氣象服務也由此開始。”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僅有101個氣象臺站,根本談不上組成合格的全國氣象監測網。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都處在‘三缺’狀態,即缺觀測站點、缺預報種類、缺服務內容。沒有數值預報之前,預報室里滿屋子掛的都是天氣圖。天氣預報員需要通過接發電報,把各個站點的氣象觀測數據抄下來,然后由填圖員填在地圖上,預報員則把每個站點的數據畫成線連起來,形成槽脊形勢圖。這種早期建立在天氣學知識和經驗上的預報方法,利用手工分析的12小時前的天氣圖來推算未來2到48小時后冷空氣移動速度、降雨開始時間等,誤差相對較大。如今我們已經建成遍布全國一萬多個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地面觀測數據傳輸時效縮短至1分鐘,預報員能夠隨時得到幾分鐘前的天氣形勢圖,氣象觀測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

從早期的由電臺播報、后來報紙版面上的“豆腐塊”、每天定時播出的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到如今隨時隨地在互聯網和手機上獲取——70年來,人們獲取氣象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內容也愈加豐富,公共氣象服務越來越受到老百姓的歡迎。上世紀80年代開始,當熟悉的《漁舟唱晚》旋律每晚響起時,忙碌了一天的人們會習慣性地坐在電視機前關注《新聞聯播》后那短短幾分鐘的天氣預報。

“我在基層當預報員時,沒有電腦,沒有網絡,每天都要定時打開收音機廣播,抄錄中央氣象臺口頭播報的重要天氣形勢等內容,然后手繪出天氣分析圖,再根據這個做預報,可以稱為‘純手工制作’。從經驗預報方法到現代數值天氣預報方法,從一天三次的定性分析到逐小時精細化、定量化預報,再到如今無縫隙全覆蓋的無紙化智能天氣預報,70年來,我國氣象預報預測系統日益完善,氣象預報預測水平不斷提高,氣候分析業務能力顯著增強。2017年5月,中國氣象局被世界氣象組織正式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標志著我國氣象業務服務的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已經有能力承擔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的責任。”

“短短幾十年,從‘三缺’到‘三全’,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在公眾需求不斷提高的‘逼迫’下,伴隨科技進步、時代發展,我國氣象部門與時俱進,攻堅克難,向更大的覆蓋范圍、更廣闊的服務領域,以更多元的手段、更貼心的方式推進氣象業務的現代化。如今,幾乎每個人的智能手機里都有一款天氣軟件,能隨時隨地獲取最新的氣象服務信息。從每小時到一周的天氣,從各類氣象指數,到出行、穿衣、防曬、晨練、洗車等提示,氣象服務可以說是無微不至、無所不在。”

在展覽現場,風云一號氣象衛星的真品備份星引得眾人紛紛駐足。1988年9月7日,中國第一顆自主研制的極軌氣象衛星風云一號A星成功發射,中國由此告別了完全依賴外國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而對朱定真來說,這顆衛星承載著幾代氣象人的夢想和期盼。

“早年世界上擁有氣象衛星的只有蘇聯和美國等少數幾個國家,我們只能依靠人家的氣象衛星云圖用于天氣預報。看到云圖能夠高瞻遠矚,并且更加真實地反映大氣運動的分布情況,說實話,當時我們很羨慕那些有氣象衛星的國家。”

“我還記得風云一號傳回的第一幅可見光云圖,就是那張太陽剛剛從地平線升起的云圖照片,表明我國跨入了世界上少數幾個有能力自己研制、發射和運行氣象衛星的國家行列,有了同時從地面和太空兩方面觀測大氣的能力,為氣象預報員配上了千里眼。拉開了我國在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和國民經濟建設中使用國產氣象衛星的序幕。”

“早在1969年,周恩來總理就提出‘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如今50年過去了,我國氣象衛星研制事業已經從追趕走到了世界的前列。截至目前,風云系列氣象衛星已成功發射17顆,在軌運行7顆,可為全球104個國家的防災減災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信息支撐。”

1991年,朱定真被公派赴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交流學習,其間,美國經歷了史上最強的安德魯颶風。令朱定真驚訝的是,這么嚴重的一場自然災害過后,全美僅僅死亡27人。當時,美國人面對災害時完備的應急措施給了他深深的教育和震撼。

“氣象研究在趨利避害、經濟發展、生態保護等與我們生活相關的各個方面都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自然災害的防、抗、救都與氣象條件密切相關,精準、高效、權威的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筑起了綜合防災減災等‘第一道防線’。進入新世紀,我國更加注重自然災害的風險管理支撐作用,氣象災害管理工作的重點由應急防御、災后救助和恢復為主,向災前風險防范轉變。如今我國的氣象災害應對能力已躍居世界一流,從監測,到預警,從政府主導,到部門聯動,再到公眾參與,我們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取得了舉世公認的防災減災救災成效。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當同等的氣象災害,在具備相同的經濟總量和人口密度的地區發生的時候,我國對于災害影響的控制和減小是非常明顯的,防災減災的效果十分顯著。現在,美國人甚至要反過來學習我們的綜合防災經驗。”

“目前,我們正在從氣象大國向氣象強國邁進。從保障社會生產,到噓寒問暖百姓生活,從生態文明建設到氣候資源利用,從鄉村振興到應對氣候變化,氣象的科技支撐和服務能力越來越強。我也堅信,未來氣象人將繼續以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氣象 預報 服務 天氣預報 氣象衛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