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劉芳:特殊時期更需深耕細作
受到行業風波影響,自2018年以來我國影視行業就步入了低谷,投資明顯減少,新開機項目寥寥,一些上市公司業績也受到較大影響。對于影視行業的現狀和未來,身處其中的從業者是如何看待的?
近日,證券時報記者專訪了唐德影視集團副總裁劉芳,作為一名資深影視劇策劃人、制片人,劉芳在影視行業深耕多年,先后參與策劃制作了數十部電視劇,劉芳同時擔任證券時報主辦的“2019中國超級潛力IP評選”影視化方向評委。
變化的行業
證券時報記者:您在影視行業深耕多年,這么多年來,您感受到行業有哪些突出變化?
劉芳:這十幾年,最顯著的變化就是技術進步加速影視產業工業化進程。制作方面從器材設備存儲手段都發生了革命性升級變化。大數據網絡時代的到來,加上市場層面資本結構的變化,在推動影視行業步入高速發展通道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不理性的情況,行業浮躁化,產能過剩,行業被資本裹挾,缺乏高峰作品等等。所以,“深耕細作”成為了影視人需要堅守的共同初心。
證券時報記者:經歷2018年的風波后,如今影視作品制作成本是否有變化?
劉芳:肯定是全面降低了。資本逃離融資難,產量下降,演員限薪都是導致成本降低的因素。
證券時報記者:現在網劇和電視劇的內容制作標準有什么差異嗎?
劉芳:之前電視劇跟純網劇因報批立項審查的管理流程規定有所差異,造成大家在意識上認為純網劇好像比電視劇尺度要寬松。現在上級主管單位加強對內容思想性藝術性的把關,臺網融合,用一把尺子,網絡劇的整體創作水平大有提升,每年都有幾部精品網劇出現。之前那些在內容上打擦邊球、追求博眼球大尺度、制作上粗制濫造的網劇越來越少。
行業需要“深耕細作”
證券時報記者:與國外相比,國內影視行業為何較少出現優秀續集作品,我們缺乏的是什么?
劉芳:像電視劇《大宅門》和《大宅門續集》、《康熙微服私訪記》系列、《鐵齒銅牙紀曉嵐》系列都是國劇這方面的成功范例。因為我們與國外的制播模式不同,工業化程度不同,決定了像歐美劇集那樣多季播出的國產劇集,還是鳳毛麟角。電影方面,近幾年我們有《戰狼1》、《戰狼2》,但大家肯定都想努力做出拍了9部《速度與激情》那種IP。我想,行業整體孵化此類作品的能力還是欠缺的。
證券時報記者:國內各類型電視劇都不乏優秀作品,但是較少出現優秀的行業劇,您認為原因是什么?
劉芳:國內優秀行業劇缺乏,最重要的還是很多劇本沒有找準一個行業深挖素材,找到某個代表性的人物或者群像生態去寫。寫不透,不解渴,就會導致受眾詬病一些“偽行業劇”,批評行業劇是披著職場外衣的言情劇。這個更多的還是跟作者的心態、職業經歷、制作公司的項目思維方式有關。我覺得行業劇還是可以寫好的,但是前提是真的有人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去深入了解這個行業。
證券時報記者:無論是影視項目立項還是采購,目前行業選擇和評價的標準是否都有不少主觀成分?
劉芳:影視產品是非標的不可復制的產品,判斷好與壞是由人來判斷的,雖然現在一些公司、平臺都有自己一套科學化的評估體系,但評估的指標也是人設計制定管理的,評估體系、算法最后還是幫助人來做判斷,所以選擇評判的主觀屬性是去不掉的。想讓主觀的判斷更準確,短時期仰仗不到AI智能,還是要靠注重審美共識的培養、專業性的提升進步、方法論的研究跟應用來達成。
證券時報記者:近年來屢有一些被市場寄予厚望的作品失敗,您認為影響影視作品品質的因素有哪些?
劉芳:影響影視作品品質的因素有很多。好的作品都具備共同的基因,而失敗的那些都存在違反創作規律、缺乏專業性的諸多因由。劇本是一劇之本,所以首先就要重視劇本的創作,一個扎實的文本,一個好故事是好作品的基礎。很多人說從劇本到拍攝是個減分的過程,因為影視是綜合藝術,需要“導表攝錄美”多個部門通力協作,每個環節保持專業不丟分。但做到這點不容易。
證券時報記者:近年來國內產出了不少爆款影視作品,根據您的經驗,爆款影視作品有什么共同特性?
劉芳:在確保制作精良的前提下討論爆款的共性。大眾爆款作品,其實是時代情緒和時代共鳴的產物。要有表達一代人或者主流受眾情緒的故事和主題,就是作品的共情能力。圈層爆款,我覺得還是要針對類型化,針對垂直受眾,要打到圈層用戶的痛點。
影視作品加減法
證券時報記者:在將小說等改編為影視作品時,到底是該尊重原著還是順應市場,如何進行取舍?
劉芳:很多優秀的影視作品都源于小說改編,這是孵化劇本的一個路徑。我們購買一本小說去轉化成影視作品,看中的不應該是它的百度指數,一定是它具備影視化的基礎。我們要“尊重”和保留的是小說中的閃光點,那些打動人心的人物情節對白等等,這些都是小說的精華。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影視化創作,這個創作是要符合影視創作規律的。好的小說不應該給影視劇本改編創作戴上鐐銬,而是應該插上翅膀,甚至于很多經典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創作。
證券時報記者:大IP在市場上往往受到高度關注,使用大IP改編的影視劇是否具備一定優勢?
劉芳:有些大IP改編影視劇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但大IP其實是一把雙刃劍,那些網絡文學領域的大神級作品,很多人以為可以直接把書粉轉化為劇粉,平臺在評估項目的時候也有了更為具體的數據支撐。但是在轉化過程中,書粉可能為劇吆喝,也有可能因為對原著更了解,有更為固化嚴苛的要求期待,轉化為影視劇的“黑粉”。近兩年一些大IP的失敗讓行業開始反思這個問題,對待IP也趨于理性,行業也號召大家多做原創。
證券時報記者:您認為什么樣的作品,才能算得上優秀作品,能夠吸引您去改編制作?
劉芳:能夠吸引我去改編的優秀小說,一定是能打動我的作品。數據、作者知名度那些都不是決定性因素。好的小說首先必須要提供一個或是一組獨特生動的人物;其次有看了讓人拍案叫絕的情節和產生共鳴的動人情感;現實題材最好兼備藝術性跟思想性,有現實關照和可挖掘延展的主題立意。
證券時報記者:在內容制作上,唐德影視現在比較專注于哪些題材?
劉芳:電視劇方面,我們有“新時代精品劇”的戰略計劃,這兩年會著重在現實題材、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方面發力。現在我們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2021年建黨百年做了題材儲備,反映新時代精神的、人民喜聞樂見的影視作品都是我們側重的方向。
期待行業復蘇
證券時報記者:去年以來行業投資減少,明年在內容上是否會出現缺口?
劉芳:今年行業的制作產量是大幅縮減了。但由于之前影視產業一直是飽和且過剩的狀態,加上一些政策面、市場的影響,有相當數目的待播劇庫存劇沒有播出,不用擔心沒戲播的情況發生,現在是調整期。我們亟需解決的不是內容數量的問題,而是內容質量的問題。
證券時報記者:作為從業者,您認為影視行業什么時候能迎來復蘇?
劉芳:當行業把“泡沫”都擠干凈了,慢慢的就會復蘇了,這個行業是有它優勝劣汰、自我修復更新能力的。
證券時報記者:現在行業泡沫擠掉了,熱錢消退了,對影視項目融資是否有影響?
劉芳:跟三四年前比,現在融資的確有難度。之前大半年比較冷清,不過最近關注影視行業的資金好像又多了起來。雖然社會資本少了,但國家對文藝創作扶持的力度卻在加大。
其實大家都覺得,行業冷靜下來對行業長期的發展而言是一件好事,大浪淘沙會淘掉一些趨利的人,或者一些很不專業的公司,而會留下更專業的人,行業生態會越來越好。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影視 行業 劉芳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