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徐舜壽:造中國人自己的飛機
11月11日,是人民空軍成立70周年。就在一個月前,慶祝人民空軍成立70周年航空開放活動在吉林長春開幕。空軍多型武器裝備大規模、全系統精彩亮相,殲-20、運-20、殲-16等主力戰機展翅蒼穹,展示中國航空事業70年來的發展成就。
年逾九旬的顧誦芬院士,坐在電視機前,看著戰機矯捷的身影,內心激動不已。伴著聲聲戰機轟鳴,他將視線轉移到了電視旁邊的老照片,那是他的老師徐舜壽與殲教-1設計人員的合影。追憶曾經的崢嶸歲月,顧誦芬的眼眶濕潤了。
把新中國航空工業發展勾勒成一條時間軸,起點是徐舜壽,他被譽為“中國的米高揚”,親手將中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送上天空,又在殲擊機、教練機、轟炸機等多個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
“航空工業集中了國家最優秀的人才,能被選進這個部門為鞏固國防貢獻青春,是我們的光榮……”當年,聆聽徐舜壽教誨的年輕設計師,大多都成長為航空棟梁,他們設計的空天利劍,守護祖國的萬里國疆。
千難萬險何所懼,愿為航空獻青春。斯人已逝,他的航空發展理念和設計方法,直到今天仍深深影響著中國航空工業。他航空報國的精神情懷,像燈塔照亮航空人前進的步伐。
“我們必須造自己的飛機,設計權要掌握在中國人手里”
1958年7月26日,沈陽北陵機場,綠色的信號彈劃破天際,一架嶄新的戰機呼嘯著向跑道滑去,輕盈地飛上藍天。
幾個常規動作后,試飛員于振武駕駛戰機做了一個超低空大坡度盤旋,在場工作人員發出陣陣的歡呼聲。
飛機著陸后,徐舜壽激動地走上前和這位英雄試飛員熱情擁抱。新中國第一架自主設計的戰機首飛成功,標志著我國航空工業邁入自主研制的新紀元。
“我們必須造自己的飛機,設計權要掌握在中國人手里。”抗美援朝戰爭,人民志愿軍空軍打出震驚世界的“米格走廊”,徐舜壽深感身上的責任——作為世界人口大國,不能靠買人家飛機、自己只搞修理過日子。
1956年,經當時的航空工業局批準,新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沈陽飛機設計室成立。39歲的徐舜壽,從北京趕赴沈陽,成為設計室的首任主任設計師。
當時,國內已完成殲-5型飛機的仿制,徐舜壽卻把首次設計目標定為噴氣式教練機,他希望通過這型飛機的研制,既能為空軍提供先進可用的飛機,也能鍛煉培養出更多的飛行設計人才。
后來,這架被稱為殲教-1的傳奇飛機,采取兩側進氣的全新設計。有人質疑,摒棄傳統的機頭進氣設計,這種方案是不是步子邁得太大了。徐舜壽卻認為:“兩側進氣便于在機頭安裝雷達,我們自主設計飛機要廣泛吸取長處,不能‘唯米格論’。”
當時,新中國航空工業基礎薄弱,航空設計人才急缺。92人的設計團隊,平均年齡不到22歲,真正搞過飛機的只有徐舜壽等幾個人。一支筆、一把尺;一個暖壺、一把柴刀……新中國第一個設計室在這樣的艱難條件下成立了。
“真想在徐總的指導下再做一張設計圖……”多年后,顧誦芬重回故地,看著自己當年的繪圖桌,感慨地說,這是徐舜壽親自設計、帶人打造的,有放書籍、資料的小抽屜,圖板可以調整位置,很受大家歡迎。正是在這里,徐舜壽和他一起完成了氣動布局設計。
那時候,大多數年輕的設計師連打樣、畫模線等基本工作都不會,徐舜壽就帶著他們坐到設計員的圖板邊,手把手教他們進行機身部件打樣。
設計室設在一排廢棄的平房,條件極其簡陋。徐舜壽索性打通所有小房間,這樣做的目的是,無論遇到任何問題,他都能第一時間發現解決。也就是在這個簡陋的平房里,顧誦芬沒日沒夜地工作,每完成一部分設計,就立即把設計圖紙張貼出來,請徐舜壽和其他幾位負責人前來指導。
“徐總問得很細,設計依據、思路、數據……一個要素也不放過。現場,他還講解技術問題,那種語氣不是教訓,而是探討。”時隔多年后,受過徐舜壽指導的設計師們對那段經歷仍記憶深刻。
中國飛機氣動彈性專業奠基人之一的管德院士回憶,為了解決飛機的顫振問題,徐舜壽忙完一天的工作,又來到手搖計算機旁,一邊和他計算數據,一邊討論氣動彈性的有關原理,一忙就是深夜。
“他是最務實的人。他常常說,試制要以實驗為依據,飛機設計不能大搞群眾運動。”當時年輕的設計師回憶說,徐舜壽從不放過一個疑點,從計算到試驗每次必到,現場解決技術問題。有段時間,徐舜壽經常帶著設計方案下部隊,與飛行員交流,為了使座艙設計更加合理,僅飛行員的身材數據就收集了1400人。
1958年春節,天氣異常寒冷,出生于江南魚米之鄉的徐舜壽,帶著黃志千、顧誦芬等人,頂著凜冽的寒風,來到沈陽和哈爾濱兩地,進行進氣道方案試驗。就這樣,殲教-1從開始設計到首飛成功只用了1年零9個月。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徐舜壽 飛機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