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德江縣桶井鄉:撕掉極貧標簽喜迎幸福生活

2019年11月05日 17:09 | 來源:貴州日報
分享到: 

張著昶 田勇 楊旭

“一年一度秋風勁,戰地黃花分外香”。金秋十月,正值橙黃橘綠,走進德江縣桶井鄉,所到之處瓜果飄香,游人熙攘采摘尋樂;金絲皇菊迎風綻放,山野盡染金黃,路網如織,白墻黛瓦,映襯美麗鄉村新景象。

然而,回首過往,桶井的艱難歲月,曾令人揪心。

地處邊遠、交通落后,土壤貧瘠、人均耕地少,雖緊靠烏江,卻常年干旱缺水,全鄉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

2016年,脫貧攻堅號角響徹黔東,系列民生政策落地桶井,該鄉牢牢抓住機遇,咬定目標,多向發力,突圍貧困。

數載艱辛,極貧鄉桶井實現歷史性跨越,演繹了一個個精彩動人的脫貧故事,創造了一個個戰貧奇跡。

破解交通瓶頸,構筑“出山”大通道

深秋十月,機杼聲聲修路忙。在德江至桶井二級公路場壩段施工現場,工程車冒著熱氣,你追我趕,施工人員正忙碌著啟動壓路機,壓平鋪好的瀝青,施工景象有條不紊。

“原來這條路坑坑洼洼,每逢雨季,泥滑路爛,出行極不方便。”場壩村村民安中明一語道出桶井鄉以往“交通基本靠走”的困境。

桶井鄉與沿河自治縣夾石鎮、板場鎮和德江縣穩坪鎮、長堡鎮相鄰,地處兩縣多鄉插花之地。長期以來,除了一條從德江到桶井的公路外,再無其他出境路,交通設施極為落后,群眾生產生活環境惡劣。

路是發展之基,路是民生所盼。

桶井鄉把交通建設作為脫貧攻堅改善群眾生活的“打門錘”,擬定了“外聯內接”的交通發展三年計劃。

三年接力奮戰,57條150.79公里通組路,13條27.4公里產業路,村村寨寨四通八達,產業發展破浪前行。

目前,德江到桶井的二級公路進入收尾階段,縣城20分鐘交通經濟圈漸行漸近。

橫跨烏江的夾石特大橋建設如火如荼,天塹變通路指日可待。

打通水利命脈,脫貧攻堅邁大步

烏江過境桶井27公里,但居住兩岸石旮旯里的2萬余群眾,卻長期鬧水荒。桶井鄉曾嘗試多級提灌引用烏江水,但因揚程太高,最終以失敗告終。

“烏江水提不上來,那就從長豐水庫引!”德江縣桶井極貧鄉脫貧攻堅定點包干指揮部,果斷把解決群眾安全飲水問題提上重要議事日程,采取措施打通制約鄉村經濟發展的水利命脈。

今年6月,長豐鄉水庫水源,順利引入桶井鄉。桶井鄉兩萬余群眾喝上了安全水、幸福水,4000多畝耕地和3800多畝精品水果灌溉用水問題得以緩解。

桶井之所以極貧,主因之一是缺少土地。桶井鄉僅有關墳、坨底、場壩3個壩子,共計900余畝。但四面環山,3個壩子正處洼地,沒有排水通道,以致年年遭受洪澇災害,造成糧食欠收或絕收,同時還危及5000多名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群眾利益無小事。桶井鄉修建了一條排洪渠,將洪水引入烏江。

“既有引水渠,又有排洪渠,現天晴落雨,全家都再不擔心洪澇災害,每天睡覺也安穩多了,只管一門心思奔小康嘍!”同心社區村民楊先益興奮不已。

乘著東西部產銷扶貧協作的東風,昔日的旱澇地成為“聚寶盆”:育出的黑木耳、羊肚菌和臍橙精品水果等遠銷蘇杭、江浙一帶,年產值超5000萬元,帶動1000多戶貧困群眾增收。

滴滴清泉潤民心,桶井人滿懷激情,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

實施易地搬遷,4000鄉親斬窮根

“拎包搬入新房子,快步過上好日子!”談起易地扶貧搬遷,黎勝鮮笑容滿面。他說:再也不用守著大山熬著苦日子了。

55歲的黎勝鮮是德江桶井鄉鄭家村鳳窩組的村民,全家6口人,惡劣的地理條件讓黎勝鮮有勁無使處,日子捉襟見肘。

“一輩子就是干農活,閑時打點零工,過去的日子,過得比黃連還苦!”回想以前深居大山的場景,黎勝鮮滿臉無奈,“每年打干田種稻谷,遇到下雨,哪怕是半夜,都必須起床出門。但鏵了大半夜的田,早上太陽出來一小會又曬干了。”

搬到大龍后,黎勝鮮的妻子照管孫子進幼兒園讀書。黎勝鮮和兒子、兒媳婦則進廠務工,有了穩定收入,全家日子越過越舒坦。

三年來,桶井鄉將長期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深山、石山區855戶4003名貧困群眾,易地搬遷到銅仁大龍、德江楠木園,一下住上了新房子,快速過上了好日子。

居住環境改變,家門口就業,就業入學方便,讓昔日極貧的4000余群眾,點燃了激情,重塑了自信,活出了尊嚴。

產景城融合共生,開啟鄉村振興新時代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既要做大生態保護這個蛋糕,又要保證扶貧成效,這是桶井鄉干部群眾牢不可破的信念。

深秋時節,踏上玉竹山、金竹山等地,遍地“山上種果樹,林下種菊花,地下種紅薯,空中養山雞……”一幅立體農業發展模式,讓桶井鄉的每一寸土地作用都發揮得淋漓盡致。

“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是極貧桶井產業革命成功的一大法寶,有效聚集了土地、人才、資金等生產要素,推動了農村產業“遍地開花”,演繹絕地逢生傳奇故事。

劉繼權是第一位回歸桶井到玉竹山創業發展的春暉使者,他率先在玉竹山集中流轉土地近1400畝,組建了瑞豐源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與玉竹、高井、場壩等5個村632戶群眾,抱團發展水蜜桃、蜜桔、獼猴桃等水果,嘗到了豐收的甜頭。

玉竹山上,除了瑞豐源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還有益農菊花、義軍花椒等專業合作社,統一按“5311”比例分紅共享發展成果,即合作社股東、農戶、村集體、貧困群眾分別按50%、30%、10%、10%分配利潤,這種利益聯結模式,大大激發了群眾內生動力。

行走桶井山山嶺嶺,處處花椒迎風招展,脆紅李、紅心柚……把農業產業園與“新灘夢嶼”旅游景點等,像珍珠般串起來,構織成“接二連三”的農旅產業體系,產業發展與城鎮建設交相輝映,農旅融合,產城互動,和諧共生發展。

據資料顯示,2018年底,桶井鄉農民人均收入達8640元,較2016年翻了一番,令人矚目。

秋陽的余暉下,老街上,屋舍儼然,華燈如列,熠熠生輝。

關鍵詞:撕掉極貧標簽喜迎幸福生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