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生態中國>生態產業>生態食材 生態食材
讓生態食材走出山鄉富農家
本報訊(記者 張 勇)時至深秋,豫南山鄉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日前,為更好地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信陽菜推廣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信陽菜辦”)帶領信陽市餐飲與飯店行業協會食材委員會的成員,到浉河區調研農產品產業發展情況,為農產品產銷對接出謀劃策。
柳林鄉位于浉河區南部,山多地廣,森林植被豐富。清澈的山泉成就了柳林豆腐的美譽。柳林豆腐以小作坊為主,沿用傳統的石磨出漿、柴火煮漿、石膏點漿的制作方式,因此,相比電磨豆腐更有筋道,普遍受到消費者的歡迎。但是,由于效率低、產量不高,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加上,各個小作坊散而亂,衛生狀況也存在隱患,因此,市場競爭力不足。
“每天100多斤豆子,12小時的勞作、反復地搖漿,生產出200斤豆腐,勞累不說,也掙不了多少錢。”柳林老街一家豆腐作坊的負責人說。
沒有產業化生產,就沒有規模效益,難以拉長產業鏈條。信陽菜辦在調研中發現了制約豆腐做強做大市場的瓶頸。隨著信陽菜推廣的不斷深入,用信陽豆腐燒制的信陽菜越來越受到食客的歡迎,黃心菜炕豆腐也一躍成為一道信陽養生菜,同時,山泉豆腐在我市眾多生態食材中占據了重要位置。
在調研中,信陽菜辦欣喜地發現,我市外出創業成功人士黃建軍正在柳林鄉打造豆腐生產企業。他采用古法,沿用石磨、泉水,引進機械化一條龍生產模式,日產水豆腐17.5噸,采用物流配送和電商平臺,不僅滿足信陽菜標準示范店的需求,而且遠銷省內外,并帶動困難群眾在家門口就業。
“信陽菜之所以普遍受到歡迎,其根本在于信陽出產的好食材。目前,信陽菜的推廣已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生態食材卻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如果每一種食材都有社會資本注入,形成規模化生產基地,信陽菜產業的發展必將迎來又一個春天。”信陽菜辦的負責人信心滿滿地說。
浉河區吳家店鎮屬于典型的淺山區,農耕文化與淮河文化在這里相互交融。精準扶貧以來,這里的農戶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桑黃、芡實、香菇、茶葉、板栗、羊肚菌等正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但是,由于信息閉塞,銷售不暢,直接影響到村民的收入。在調研中,信陽菜辦和市餐飲與飯店行業協會食材委員會的負責人表示,將把這些農產品與全國各地的信陽菜標準示范店對接,幫助農戶搭建起產銷平臺,讓山鄉里的“金疙瘩”成為開啟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