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精準觀察 精準觀察
搬出窮山溝 筑夢新家園
本報記者 周映 通訊員 蒙志獻 黃河 黃紹記
天等縣龍巖易地安置小區70多歲的搬遷戶何增祥,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喂畫眉鳥。搬出大山后,雖然生活已翻天覆地,養鳥的習慣依然保留。
去年8月,他們一家告別低矮潮濕、風雨飄搖的土泥房,從福新鎮黎亮村林一屯搬到縣城,孫子也進入新建的學校就讀,一躍成為城里人。
自全面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以來,廣西創新機制制定“八包”責任制,壓實易地扶貧搬遷主體責任,大幅提升搬遷入住率。截至今年8月底,全區70.37萬貧困群眾挪出窮窩,累計搬遷入住率達99.12%,并加大后續扶持確保群眾可發展,夯實脫貧根基。
“八包”制度確保挪窮窩
幸福是什么?在哪里?何增祥告訴記者,幸福就在當下,在龍巖小區的新家園里。
小區里花紅樹綠,景色怡人,家家都有一應俱全的電器和家具;建有11個扶貧車間,能安排850人就業;實行計件工資制,多勞多得,加班另計工資;每天有免費公交車接中小學生上下學;居民安居樂業,有病新農合報銷大部分醫療費。老有所養,壯有所為,小有所學,幼有所育。
為了讓群眾搬得出,2017年11月,廣西創新實施“市領導包縣、縣領導包點”的領導包點工作責任制,全區所有集中安置點都落實縣級領導掛帥,組建專門工作班子,實行包建設進度、工程質量、資金監管、搬遷入住、后續產業發展、就業創業、穩定脫貧、考核驗收的“八包”責任制,一包到底、全責落實。
同時,配套制定考核辦法,對包點縣級領導干部的工作情況進行專項考核,作為包點縣級領導干部年度考核和評先評優、選拔任用的重要參考和責任追究的重要依據。目前,全區集中安置點共落實503名縣級領導干部包點,工作班子成員達3000多人。
“八包”責任制“包”出了廣西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點)建設的換擋提速,成效考核從排名全國最后一檔躍居全國前列,2018年10月,廣西在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現場會上作典型發言。
各出妙招啃下硬骨頭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必須啃下的硬骨頭。各地采取靈活有力舉措,化難為易,逐步摸索出很多獨具特色的“廣西模式”。
都安創造性探索出“無土安置”模式,引民下山造城,用勤勞和奮斗讓“石頭開花”。
該縣通過盤活城鎮存量用地、整合回收小產權用地、處置違規用地、開發利用低效用地等方式解決安置區用地問題,引民下山造城。同時,按照近園區、近城鎮、近公路、近景區、近土地的“五就近”原則,將原計劃集中容納5萬人的移民新城調整為“1+5+n”的易地扶貧搬遷模式,變“集中安置、一體推進”為“適度集中、適當分散”,徹底解決無地可用難題。
同時,該縣獨創后續扶持產業融合發展都安模式。建立農民進城創業園,引進勞動密集型項目,提供就業崗位5000多個。在安置區(點)附近建集中代養牛(羊)場,獨創貸牛(羊)還牛(羊)扶貧產業都安模式,實現全縣搬遷貧困戶產業扶貧全覆蓋。充分利用每個安置點預留的5-10畝產業用地,以零地價、零租金、建廠房的方式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首創都安模式的扶貧車間,實現移民群眾在家門口就業。
田東縣創新“四加四好”工作舉措,切實解決搬遷后群眾的產業發展、就業安置、社會穩定等難題;貴港市實施“四強四促”舉措,解決安置小區綜合治理難、勞動就業保障難、脫貧難、易返貧等問題;三江侗族自治縣“3+2”產業模式,通過創建“微車間”“微田園”“微市場”,加快建設萬畝茶葉扶貧產業園、扶貧生態工業園,解決搬遷群眾就業創業問題;南丹縣開創“千家瑤寨·萬戶瑤鄉”模式,實施“千家瑤寨·萬戶瑤鄉”易地搬遷+旅游扶貧,解決南丹白褲瑤的惡劣居住環境問題。
后續扶持促進可發展
易地扶貧搬遷不僅要“搬得出、穩得住”,更要“能發展、可致富”。
10月7日,融水苗族自治縣苗家小鎮首期粵桂扶貧協作繡娘培訓班開班。來自當地易地搬遷貧困戶的30多名少數民族婦女,接受刺繡方法和技能操作等方面的免費系統培訓。學到一技之長的繡娘們將在家門口就業,守住了家,留住了媽,看住了娃,樂開了花。
全區各地結合實際,大力發展后續配套扶持產業,創造了很多“易地扶貧+”的產業配套發展模式,有效促進搬遷群眾增收。如依托縣城安置的,通過促進地方龍頭企業、農貿批發市場、物流園、農民工創業園等企業和園區發展壯大,直接提供就近就業崗位,為搬遷群眾增加2000-3000元的月收入;依托重點鄉鎮和中心村安置的,創建萬畝飛地扶貧基地、扶貧車間,大力發展規模化特色種植業、農副食品加工等,實現就近就業。依托各旅游景區安置的,引導搬遷群眾入股組建合作社,發展農家樂生態旅游、生態長壽旅游等,部分群眾直接參與經營管理,實現多渠道增收。
截至8月底,全區有扶貧開發任務的縣(市、區)均確定了“5+2”特色產業、貧困村確定了“3+1”特色產業,后續產業發展初見成效,基本實現了易地扶貧搬遷對象“有發展、能致富”。
廣西還創新“易地扶貧搬遷+產業園區+就業”“就業扶貧車間”、粵桂扶貧協作勞務輸出等模式,通過開展技能培訓、開發就業崗位、提供就業服務、扶持創業等途徑,拓寬渠道,廣開門路,引導和幫扶就業,基本做到全覆蓋、全幫扶、全就業,確保每個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意愿的易地扶貧搬遷家庭有1人以上實現穩定就業,消除移民后顧之憂。
截至今年6月底,廣西各地已累計投入資金35億元,安排建設公共服務配套設施項目341個;投入資金25億元,安排建設后續扶持項目2755個。全區易地扶貧搬遷16.33萬戶中,已有14.08萬戶實現1人及以上轉移就業,統籌解決了搬遷戶就學、就醫、就業、創業等問題,讓搬遷戶獲得了更多歸屬感和幸福感。根據抽樣調查,全區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滿意度達80%以上。
關鍵詞:搬出窮山溝 筑夢新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