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有點“另類”
作品風格古怪、喜歡織毛衣,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有點“另類”
新華社記者趙菲菲
瑞典文學院10日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馬茨·馬爾姆稱這位新晉諾獎得主用“富有語言學才能的、有影響力的著作探索了人類經驗的外圍及特異性”。
漢德克與中國頗有淵源。他的話劇作品《冒犯觀眾》在中國文藝圈里備受喜愛。2016年訪問中國時,漢德克說自己對漢字情有獨鐘,還透露自己喜歡織毛衣。
遲到的諾獎
漢德克1942年出生于奧地利南部小鎮格里芬,曾在格拉茨大學學習法律,但后來放棄了學業,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劇本《冒犯觀眾》于1966年問世,轟動了當時的德語文學界。
1970年的作品《守門員面對罰點球時的焦慮》和1972年的《無欲的悲歌》更使漢德克成為搖滾明星一樣的人物。1973年,他獲得德語文學界最有份量的畢希納獎。
漢德克一度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然而上世紀90年代,漢德克對前南斯拉夫聯盟總統米洛舍維奇的支持使他站在了西方輿論的對立面。
漢德克64歲時曾對媒體表示,自己年輕的時候還在意諾貝爾文學獎,但在前南戰爭之后就沒戲了。他還曾呼吁取消諾貝爾文學獎,稱諾獎給得主帶來“虛妄的封圣、一時的關注和報紙上的六個版面”。
此次榮獲諾獎對漢德克來說更像是一場意外之喜。文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安德斯·奧爾松說,漢德克接到他們打去的電話時“非常不安”,幾乎說不出話。
按照漢德克自己的說法,他根本沒想到能得獎。他在接受瑞典《快報》采訪時說:“我當時正在擦鞋,準備去采蘑菇,斯德哥爾摩的電話就響了。我還以為是有人跟我開玩笑,也沒告訴我太太。后來我的手機又響了,我才意識到這是真的。”
“古怪”的作品
漢德克的作品風格古怪,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他最具代表性的劇本《冒犯觀眾》被稱為“說話劇”。這部話劇拋開了劇情、布景等傳統要素,臺上演員直接向臺下觀眾喊話,打破了演員與觀眾之間那面無形的墻。
再比如《守門員面對罰點球時的焦慮》這部作品,情節大概為一名前守門員莫名其妙地變成了建筑工人,在維也納游蕩,隨后和一名劇院女收銀員過了一夜,第二天毫無理由地掐死了她,然后買了一張車票,來到一個邊境小鎮……這樣一部作品難免讓人想起另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繆的作品《異鄉人》,想起60年代美國“大門樂隊”的作品《人是奇怪的》,想起種種不可理喻又的確發生的事情,想起秩序表象下的混亂和瘋癲。
漢德克說:“這是我認識自己的書之一……不對,我好像從沒有認識我自己。我發現了某些比我自身更好或者更壞的東西,那就是文學。”
漢德克2015年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參加一次訪談時說,“我小時候就有點古怪,但我成年以后的一切想法從來都沒有超越兒時。我的想法有所改變,但我從來沒有背叛兒時的想法”。
與中國結緣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旗下的世紀文景2016年引進出版了漢德克的9卷本中文版作品集,包括《無欲的悲歌》《緩慢的歸鄉》《試論疲倦》等。據出版社介紹,漢德克的作品每部銷量在2萬冊左右,頗為暢銷。
正因這套文集出版,漢德克曾在2016年10月造訪上海,與著名作家孫甘露以及數百位讀者一起探討文學與戲劇、時代的焦慮、藝術的衰落等話題。
“彼得·漢德克是一位經歷獨特的作家,他的文學作品極具獨創性,也非常尖銳。但他也是一位在敘事作品上具有經典性的作家。”回憶起三年前在上海市作家協會大廳里舉行的那場文學對談,孫甘露印象頗深。當時74歲的漢德克留著半長的灰白頭發,發尾飛揚,帶著紳士與嬉皮士混合的某種氣質,知性又不羈,端著一杯白葡萄酒侃侃而談。
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姚映然說,在那次中國之行中,漢德克表現出對漢字情有獨鐘,他時常用筆“像描畫兒一樣”把漢字描下來欣賞。此外,這位充滿哲思的天才作家竟然愛好織毛衣。
當被問及是否會邀請這位諾獎得主重返中國時,姚映然表示:“正在考慮中……不過漢德克是有個性的作家,寫作期間絕對不出門。這事得好好和他商量。”(參與記者:孫麗萍)
編輯:楊嵐
關鍵詞:漢德 文學 作品 諾貝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