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讓鄉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中國鄉村治理呈現新局面
新華社北京10月10日電 題:讓鄉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中國鄉村治理呈現新局面
新華社記者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一個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鄉村社會,是中國鄉村百姓共同的生活向往與追求。
2019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夯實鄉村治理這個根基。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選好配強農村黨組織書記,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加強村級權力有效監督。”
新華社記者近日在浙江、江蘇、河南、河北等地采訪時發現,不少地方在鄉村基層社會治理方面主動探索、妙招頻出,走出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鄉村善治之路,增強了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拉家常辦大事 “小板凳”上聚民智
浙江省余姚市謝家路村村民王木根沒有想到,在自家小板凳上向村委會主任奕建萍隨口說出的困惑,竟真的改變了村里的決策。
今年2月以來,謝家路村的垃圾分類工作搞得如火如荼。村里的垃圾總量減了下去,村民們的分類熱情一天天高漲起來。“大家會不會還有什么建議和問題呢?”為了聽聽村民們更多心里話,奕建萍決定去幾戶農家走一趟。
一杯熱茶,幾句寒暄,奕建萍在王木根家與他同坐一條板凳,你一言我一語從家長里短聊到村事村務。“奕主任,現在搞垃圾分類一般五六戶人家共用一組垃圾桶,平常用沒問題。但村民家里有事可能會辦酒席,到時廚余垃圾桶會不會滿足不了需求?”王木根說。
“酒席不是每天都辦,專門再增設一批垃圾桶,會不會有些浪費?”奕建萍和村委班子商量后告訴村民,村里將設一個專用電話,如果誰家有酒席要辦,在撥通這個電話后的2小時內,村環衛工將調配一個機動垃圾桶送上門,并在一天內運到指定地方進行回收處理。
“村干部與村民一起圍坐在小板凳上聊天,親如一家。” 奕建萍說,通過“板凳家訪”“板凳決策”傾聽民聲、匯聚民智,“小板凳”在架起干群連心橋過程中發揮“大功用”。
在距離余姚100多公里外的浙江省象山縣,堅持十年的“村民說事”制度中也透著鄉村治理新氣象。2019年中秋之夜,象山泗洲頭鎮墩岙村村委會會議室里燈火通明。村支書鮑英錢和20多位村民代表圍坐在一起,討論著最近茶余飯后不時被大家伙兒念叨的“熱門話題”——建設村文旅活動中心。
“搞文旅中心是好事情,但咱們的賬本究竟能不能算清楚?”“是不是可以用四合院的形式突出文旅特色,明確功能分區?”沒有“一言堂”,沒有蠻橫打斷,沒有違心附和,村民們心情愉悅、言無不盡,主持會議的鮑英錢則邊聽邊記,回應疑問。
“村民說事”制度構建了“說議辦評”相結合的說事體系。山林開發的方案議好了,村干部馬上對接修路招商;整村拆遷安置的工作剛做完,滿意度測評的問卷就已發到了村民手中。“‘村民說事’構筑了村務管理、決策、治理、監督全閉環運行機制,走出了一條共商共信、共建共享的治村理事新路子。”象山縣委書記葉劍鳴說。
一聲老腔韻味濃 一世鄉情喜樂融
“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是1986年孟慶喜履新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馬莊村黨委書記時的莊嚴承諾。30多年過去了,馬莊村民樂團的發展壯大,見證了村民物質“面子”與精神“里子”雙成長的進步歷史。
上世紀80年代,馬莊經濟總量在全鄉18個村中排名第13位。村里幾乎沒有像樣的文化活動,村民們一閑下來就打牌賭博。孟慶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怎么辦?思來想去,反復權衡,孟慶喜想到了搞樂團。
“樂團讓村民‘自編自演’‘自娛自樂’‘自我教育’,對豐富村民業余文化生活、提升整體素質、凈化村莊風氣都有幫助。”孟慶喜說,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馬莊風氣得到明顯改觀。
新世紀初,樂團加快了邁向市場、走出國門的步伐。2002年起,樂團每年都要接100多場商業演出,還分別在意大利和日本獲得國際大獎。如今,樂團每年盈利都在30萬元左右。
對樂團的堅守,透出馬莊人一股不服輸的精神。如今的馬莊,新年有春晚,元宵有燈會,三月初八有廟會,夏季有納涼晚會……“村民樂團是我們的驕傲。”孟慶喜說。
在河南省新鄭市梨河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不少戲曲票友每天下午都會來此聽戲唱戲、互相切磋。《小二黑結婚》《朝陽溝》《打金枝》《穆桂英掛帥》《花木蘭》……熟悉的旋律,熟悉的唱段,讓55歲的趙根花剛帶完小孫子就往文化站里跑。“只要一聽見弦子響,我就過來了。出去唱唱戲,比在家說閑話更有意思。”
梨河鎮副鎮長高毅翠說,目前全鎮共有文藝隊伍32支,培訓文藝骨干500余名,相繼舉辦了七屆廣場舞大賽、戲迷擂臺賽。“‘一聲老腔’讓那些無所事事、沉迷于牌桌的人走了出來,讓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暖了起來,讓鄰里之間、家庭內部和睦了起來。”
“鄉村振興是全面的振興。”中央農辦副主任、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表示,要引導文化工作者、科普工作者、退休人員、企業家、文化志愿者投身鄉村的文化建設,形成農村文化建設新力量。
“思想醫生”解千憂 “權力清單”定是非
在河北省任縣郭村的“張慶蘭和合說事工作室”,調解員張慶蘭拿著一沓“地畝明白憑證表”長吁一口氣,困擾12戶村民長達8年的土地糾紛,終于圓滿畫上句號。
由于歷史因素,分在這12戶村民名下的田塊邊界一直不清楚,一筆田塊“糊涂賬”讓12戶村民沒少鬧矛盾,其中有兩戶還因此“大打出手”。最終,他們找到了村里兩位公認的“思想醫生”:張慶蘭和趙喜申。
張慶蘭和趙喜申決定采用“抽絲剝繭”的方法,在調解過程中既分析利害,又以情服人,并親自為他們量地定邊。為防止矛盾復燃,張慶蘭還為他們制定《團結文明公約》。最終,12戶村民的地界問題成功得到解決。
在任縣,像張慶蘭這樣被稱為“思想醫生”的調解員經常活躍在鄰里鄉間,他們依據法律法規、鄉規民約、道德規范,調處農村鄰里矛盾、債權關系、土地糾紛等方面的問題,逐漸在各村形成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鄰里更和諧”的局面。
在浙江省寧海縣,《村級權力清單三十六條》將涉及集體管理事務的19個事項和17項便民服務舉措做出明文界定,讓村集體曬出“家底”、明確權責,教干部清白、給百姓明白。與此同時,當地運用大數據智慧運行系統,為小微權力監督插上了“云翅膀”。
“你們村的食堂承包合同即將于下月底到期,請及時按規范程序進行公開交易。”最近,寧海胡陳鄉西翁村收到了由鄉紀委發出的交易告知書。
“這條信息是我們的小微權力清單智慧監管系統自動監測到的。我們馬上告知了村里。”胡陳鄉紀委書記陳健介紹,今年以來,依靠該系統已對3個項目進行預警,挽回集體經濟損失2萬余元。
“新鄉村治理體系的構建,實際上也是縣鄉農村工作體制的重構。”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仝志輝表示,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既要實現資源下沉,又要善于讓各種治理機制發揮作用,把頂層設計和基層創新結合起來。(執筆記者:何玲玲、顧小立,參與采寫:于文靜、鞏志宏、鄭生竹、張浩然、王君璐)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鄉村 村民 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