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國慶景區要做"慢生意" 央視評:賺快錢會越走越窄
原標題:央視網評丨景區運營是個“慢生意”,賺快錢的路子只會越走越窄
編者按:黃金周20年來,全民步入休閑時代,假日經濟日益紅火。歡喜的背后也有“黃金粥”的煩惱:高速擁堵普遍、景區負荷過重、宰客現象不絕……追問這些問題,是為了追求更高質量的假期和體驗。今日起,《央視網評》推出“‘黃金周’的愛與愁”系列評論。此為第一篇:
如今人們的錢包漸漸鼓起來,旅游觀念已經從“要不要去”的囊中羞澀狀態,變為“該去哪里”的選擇困難,從關注物美價廉到關注服務與體驗,從看山看水看風景,向品情品調品生活演變。可以說,全民休閑時代已經到來。
遺憾的是,國內旅游景區很長一段時間里在商業化、同質化的路上走偏了,不斷丟失當地景觀獨特的精神和文脈的延續。從北京南鑼鼓巷,到麗江古城,再到成都的寬窄巷子,差不多的工藝品,雷同的廣告詞,混搭的咖啡館和酒吧,熟悉的臭豆腐、羊肉串味道……加上停車難、門票貴、入園擠、賞景難、如廁難,越來越多的人在“囧途”。
再拿今年被摘掉5A級旅游景區招牌的喬家大院來說,此前,門票138元一張給人什么樣的體驗呢?照相攤主爭搶給游客拍照、“書法家們”免費給游客創作字畫、商業街過長且東西貴,硬生生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藝術氣息消失殆盡。類似的情況還曾發生在云南石林、河北山海關、四川峨眉山等著名景區,消費高、體驗差是很多人的同感。
一些5A級景區把“金字招牌”當成了終身制,申請招牌時不遺余力,申請成功后打起了徹底收割游客的如意算盤,把景區當做地方財政支柱,而不是特色文化傳播的載體。古人云:“欲速則不達”,過于急切獲得回報、激進經營,但旅游產品以次充好,最后還是會被揭穿劣質的真面目。越是急功近利想賺快錢,越是掙不到合理的回報,陷入“收費高—體驗差—客流下降—收費再度提高”的惡性循環。
坐擁全球最大的旅游市場,守著豐富多彩的自然人文“寶礦”,中國旅游業需要一場供給側改革,實現從“粗放化”向“精細化”的轉型,讓人們從愿意玩到玩得好。如果景區抱著“盛名之下”,不能適應游客品質旅游、消費升級的需求變化,終將“難副其實”。現實中,不少“網紅打卡地”已經憑借強大的口碑,分流了不少游客。
因此,各景區都要提升旅游供給品質,需要以匠人之心,琢時代之影。旅游景點是一個系統集成項目,涉及文化創意、科學技術、資金投入、建設運營、法律法規等多方面。要吃透當地特點,在前期設計時根據當地文化和資源進行準確定位,切莫趕鴨上架追求政績,或急于求成收回成本,導致旅游產品一開始就是“帶病”上陣。
景區運營中要增加彈性供給,推陳出新。我們欣喜地看到北京的街頭多了不少移動廁所、上海“開關式過馬路”讓出行秩序井然,武漢一些景區的電子涂鴉墻滿足了游客“到此一游”的需要,備用停車場、臨時服務窗口、延長開放時間等舉措在越來越多的地方落地。如今,互聯網和科技也給旅游賦能,多了一層智慧色彩。景區管理者不妨以智慧旅游為抓手,利用大數據平臺,進行游客流量分析預測,加強預警預報、視頻監測、應急指揮。我們相信,這些人性化、精細化管理的推進,將增添節假日的文明元素,提高游客的滿意度。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沒有精益求精的態度,怎么創造出流芳百世的作品?符合市場的有效供給、優質供給、良心公道的定價,才是景點能夠基業長青的根本。擺脫對“門票經濟”依賴的思維,放眼全旅游產業鏈的打造,把旅游業做大做強,真正成為游人心中的“詩和遠方”。
編輯:曾珂
關鍵詞:國慶景區要做"慢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