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專題>復興路上>大國重器 大國重器

一個農業大國的特殊“重器”

2019年09月30日 17:56 | 作者:劉嫣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2017年,一部央視紀錄片火遍大江南北,這便是《舌尖上的中國》。松茸、豆制品、泡菜……一幀幀鏡頭,呈現出活色生香的美食,也挑逗著億萬觀眾的味蕾。

食物,承載著中國人的味覺記憶和家常情感。如今,中國人的餐桌日益豐盛,人們已經很難想象曾經食不果腹的歲月。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人們津津樂道各種“家底”,各種“大國重器”,但是,如果沒有了糧食這種特殊的“重器”,其他一切重器都會“器將不器”。

1964年,袁隆平在湖南發現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經人工授粉,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種子,開啟了雜交水稻的大門。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五連豐”。跟新中國成立初期相比,如今,我國的糧食生產能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告誡:“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手中有糧,心里不慌,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控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局。

timg (8)

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袁隆平


一個農業大國的特殊“重器”

文/本報記者 劉嫣

臨近中午時分,城市里的大小飯店已經爆滿。除了用餐的顧客,還多了一群穿著黃色、藍色制服的外賣小哥。他們拿起打包好的飯菜,騎上電動車穿梭于大街小巷,讓藏在各大寫字樓、社區里的“饞貓”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美食。

如今打開手機里的外賣App,各類餐館琳瑯滿目,中餐、西餐、甜品、小吃應有盡有,人們不再愁吃什么,而是發愁選不過來。

“三年自然災害,沒有飯吃的日子,真難受。”看著窗外的90后外賣小哥,剛剛過完生日的中國雜交水稻之父、“90后”院士袁隆平回憶起那段時光,目光變得迷離,臉上的皺紋擠在一起,面對記者的攝像頭,像是在喃喃自語。

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授予42人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其中包括袁隆平、屠呦呦在內的8人被授予國家最高榮譽:共和國勛章。

讓農民扎根土地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如今的孩童在搖頭晃腦背誦這首流傳了1000多年的古詩的時候,早已經無法體會這種“辛苦”為何物,無法體會饑餓為何物。

然而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每年谷物消費量超過5億噸,如果糧食不能自給,等于讓別人卡住咽喉。“手中有糧,心里不慌”,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控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局。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人們津津樂道各種“家底”,各種“大國重器”。但是,如果沒有了糧食這種特殊的“重器”,其他一切重器都會“器將不器”。

因此,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告誡:“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1960年,正是年齡大一點的中國人所熟知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30歲的袁隆平正在湖南安江農學院的試驗田里尋找糧食,不是為他自己,而是為了千萬饑餓中的中國人。

那年7月,袁隆平在安江農學院的試驗田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他就利用該株水稻進行試種,發現其子代有不同性質。因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會出現性狀分離,所以他推論該為天然雜交水稻。隨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嘗試產生雜交品種。第二年他又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創業試驗田里,結果證明了1960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植株,是“天然雜交稻”。直至1964年,他在試驗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經人工授粉,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種子。

高產的雜交水稻品種試種成功!

但是,大鍋飯的人民公社體制嚴重制約著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中國人吃不飽飯的狀況并沒有得到多大改善。在一些反映那些年代的影視作品里,人們打招呼的話是:“吃了嗎?”

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遭遇大旱,鳳陽縣小崗村的18戶農民冒著“殺頭坐牢”的風險偷偷簽下一份不到百字的保證書,將土地包干到戶,從此拉開中國農村改革的大幕。

1979年10月,小崗村打谷場上一片金黃。經計量,當年糧食總產量66噸,相當于全隊1966年到1970年5年糧食產量的總和。

1982年1月1日,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關于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正式出臺,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干到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1983年中央下發文件,指出聯產承包制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1991年中共十三屆八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決定》提出把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作為我國鄉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一項基本制度長期穩定下來,并不斷充實完善。

生產關系的變革,為生產力的發展解除了包袱。從此,地里種什么,什么時候種,打下的糧食怎么處理,全由農民自己說了算,農民的收入直接與付出掛鉤,干勁足了,產量自然蹭蹭往上漲。

隨后,為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規范農村收費行為,中央明確提出了對現行農村稅費制度進行改革,并從2000年開始,逐步在部分省市進行試點、推廣。2006年1月1日,有著2600年歷史的“皇糧國稅”被徹底終結。

與農村稅費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農民每年減負總額超過1000億元,人均減負120元左右。

全面取消農業稅為8億農民奔小康的進程打了一劑強心針。

從2005年開始,我國對水稻、小麥實行最低收購價格政策,2007年開始對玉米實行臨時收儲政策,二者叫法不同,但本質無異,都是給農民提供一個托底收購價格,降低種糧風險,給農民吃下一顆定心丸。

禾下乘涼夢

光有積極性是不夠的。

中國耕地面積僅占世界耕地面積的9%,卻要養活全世界22%的人口。要想吃飽飯,還得從提高畝產量上想辦法。

“我曾夢見雜交水稻的莖稈像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帚一樣長,籽粒像花生米一樣大,我和助手們一塊在稻田里散步,在稻穗下面乘涼……”這是袁隆平不止一次的“禾下乘涼夢”。

這個夢很香甜,卻也很艱辛。

1970年,試驗田所在的縣城發生7.2級地震,全部要求撤離,但袁隆平不肯走。他說:“我的種子就在這里,我怎么能走。”于是在余震不斷中,他搭了個棚子守著試驗田住在那里。

1973年,秈型雜交水稻在中國正式培育成功。中國自1974年開始試種秈型雜交水稻,至1983年,全國累計種植面積5.1億畝,增產稻谷500多億斤,平均每畝增產100斤以上。

1996年,我國啟動了“中國超級稻研究計劃”。超級稻計劃又叫水稻超高產育種計劃,最早由日本人于1980年提出,隨后成為國內外農業專家們夢寐以求、力圖攻克的世界難題,目的是為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及短缺。

經過5年攻關,2000年,我國超級雜交稻達到原農業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標,實現百畝示范片畝產700公斤以上;2004年,實現畝產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標;2011年,實現畝產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標;2014年10月,專家在湖南省溆浦縣橫板橋鄉紅星村對102.6畝雜交稻“Y兩優900”進行了現場測產驗收,最終確定百畝片平均畝產為1026.70公斤,這意味著我國成功實現超級雜交稻第四期攻關目標,再創世界紀錄。

金秋10月,又到了收獲的季節,自稱“90后”的袁隆平又開始惦記著下田地,他要去地里走一走,親眼看著稻田收割,爭取今年畝產突破1200公斤,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

袁老的“禾下乘涼夢”也就要實現了。2017年,我國成功培育出“巨型稻”。“巨型稻”顧名思義,就是“大”,高2米,一個成年人站在稻田間,需要伸手踮腳才能觸碰到稻穗。而除了高之外,“巨型稻”的“大”還體現在產量上,單穗最高實粒可達800粒,預計畝產可突破1000公斤。更重要的是稻子成熟收割時,莖葉仍為綠色,可作青貯飼料,妥妥地增收一筆。

閑不住的袁隆平這幾年又把主意打到了鹽堿地,成功培育出可以在鹽堿地種植的海水稻,畝產最高可達620.95公斤。

“90后”算起賬來一點不含糊:“我國有15億畝鹽堿地,如果其中1億畝種上海水稻,按最低產量畝產300公斤算,每年增產300億公斤,可以多養活8000萬人口。我國為了保障糧食安全,劃了一條18億畝耕地的紅線,海水稻不光提高單產,還可以增加耕地面積。”

覆蓋全球夢

袁隆平還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雜交水稻可以覆蓋全球,造福世界人民。

他這樣希望著,也在這樣做著。

為在全世界推廣雜交水稻,除走出去“落地”服務,袁隆平在中國開設了國際培訓班。如今培訓班已經舉辦近100期,為亞非拉約80個發展中國家培育了一萬余名技術人員,讓雜交水稻技術在許多國家“生根開花”。并且每次培訓班開班袁隆平都親自到場,結業時,會親自頒發畢業證書。不管多忙,都要擠時間做這件事。

蘭德爾是馬達加斯加第一批接受培訓的農民,起初他還對雜交水稻這項技術有些抵觸,認為農作就是“靠天吃飯”,再先進的技術也不可靠。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蘭德爾種植了1公頃雜交水稻,一年下來,收獲稻谷7噸多,產量是當地常規稻的3倍。嘗到甜頭的他立刻成了雜交水稻的忠實“粉絲”,帶領全村種植。“雜交水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對未來充滿希望!”村民們興奮地說。

今年,馬達加斯加農業部長在看望袁隆平時,送給他一張新貨幣。為發展雜交水稻,他們把最大面值的新貨幣印上了水稻稻穗圖案。

現在全世界有稻田1億6000萬公頃,但是雜交稻還不到12%,如果全球有一半,8000萬公頃種上了雜交稻,每公頃增產兩噸,每年可以增產1.6億噸糧食,可以多養活5億人口。

在袁隆平看來,雜交水稻走出國門有三大意義,不僅能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貢獻,還可以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交更多的好朋友,同時,還有可觀的經濟效益。

截至目前,雜交水稻已經在亞洲、非洲及“一帶一路”沿線三四十個國家進行了成功示范,在十幾個國家得到了大面積推廣,種植面積達150萬公頃,增產效益十分顯著。

受到雜交水稻恩惠的外國人稱這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袁隆平的住宅旁就有一片稻田,每天去地里走走是他的必修課。穿著皺皺巴巴的襯衫,光著頭,頂著烈日,一陣微風吹過,水稻蕩起層層波浪,帶著他的夢想,綿延開去。

餐桌上的“變遷”

●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我國糧食憑票供應。隨著社會的發展,糧票已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收藏者的新寵。

●1978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這是農村經營管理體制的一次重大變革。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產量實現了第一次大飛躍。

●1996年,我國糧食產量歷史性突破1萬億斤大關。

●2006年,我國廢除延續千年的農業稅,讓農民吃上定心丸,極大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

●1978年,全國肉類年總產量僅為856.3萬噸,人均占有量只有8.6公斤,1990年,我國肉類總產量達2857萬噸,躍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我國肉類總產量超過8600萬噸。

●2018年,全國牛奶產量達到3075萬噸,是1949年的154倍。2018年,全國乳制品產量達到2687萬噸,是1952年的4萬多倍。

●2018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3157.8億斤,比新中國成立初增加了1萬多億斤。2004年以來,糧食生產實現“十五連豐”。

●當今,中國水產品人均消費(包括非食品消費)約41kg/年,高于全球平均數和發展中國家平均數,水產品在中國人餐桌上的地位僅次于豬肉。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