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我們親歷了中國的飛速發展——訪中國改革開放第一位“洋廠長”之子伯恩特·格里希
新華社德國波恩9月25日電專訪:我們親歷了中國的飛速發展——訪中國改革開放第一位“洋廠長”之子伯恩特·格里希
新華社記者張遠 連振
伯恩特·格里希住在德國西南小鎮科爾什-布余勒斯巴赫,距離最近的大城市波恩大約30公里,距離中國則遠隔萬里。他未曾想到,中國的快速發展,讓他一家兩代人與這個東方大國結緣。
“我們親歷了中國的飛速發展。我們是見證者。”伯恩特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
伯恩特的父親威爾納·格里希是經驗豐富的機械技術專家。1984年,格里希在中國開始了傳奇故事。
受德國退休專家組織派遣,當時65歲的退休工程師格里希前往中國,對武漢柴油機廠(武柴)進行為期4個月的考察。期滿后,格里希沒有回德國,而是受聘武柴,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位“洋廠長”。
“中國遙遠而陌生,家人都有點擔心。”伯恩特回憶說,父親前往中國的決定讓家人感到驚訝,大家原以為他要過平靜的退休生活,或是前往新西蘭旅行。
也正是從那時起,格里希一家的中國元素逐漸多起來,比如從中國帶回的折扇、絲巾等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物品等。伯恩特接受采訪時還特意展示了父親心愛的木雕,上面雕刻著中國園林。
通過父親對中國的描述,伯恩特獲得了對中國那個年代的想象:人們穿著相近的藍色、灰色工裝,三餐伙食中肉類較少。他說,那時父親寫來的書信要兩周才能到達德國,內容多是關于工作生產,他自己跑車間抓勞動紀律,抓產品質量;關于生活細節,父親說他的宿舍沒有暖氣,武漢天氣“冬冷夏熱”。
格里希是個嚴肅的管理者。他曾為武柴寫過長篇建議,主張打破平均主義,以勞動強度和專業技能水平發放崗位工資。在當時中國較為保守環境下,允許一名德國人主導工廠管理,正是中國改革開放決心和魄力的體現,也是中國勠力同心搞發展的一個縮影。
伯恩特說,父親十分關注武柴的質量管理體系,讓武柴發生深刻變化。中國人也很快認識到,大規模生產低質產品浪費資源,也不利于長期發展。父親強調“質量”,后來有媒體把他稱作“質量先生”。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年來,中國出口產品質量越來越好,越來越得到世界認可。這就是質量的意義。”伯恩特說。
格里希1985年被武漢市授予“榮譽市民”,1987年被聯邦德國授予“聯邦十字勛章”。在與武柴合同期滿后,格里希多次受邀前往中國。
伯恩特說,父親常常給他講中國的變化。對他父親而言,“給他印象最深的是,中國的消費品變得越來越豐富,商店里賣電視的越來越多,廚具也多起來,相較他剛剛到中國時,這些改變根本不可想象。”
格里希2003年去世,但他的家庭與中國的情緣并未終止。
在2005年格里希去世兩周年時,武漢市與其德國友好城市杜伊斯堡,分別豎立了格里希銅像。此后,伯恩特多次受邀前往中國,參加紀念父親、促進中德友誼的活動。2018年,格里希榮獲中國改革友誼獎章,伯恩特代去世的父親領獎。
伯恩特說,他看到如今的中國城市整潔、現代化,商業發達,這與他二十幾年前對中國的印象完全不同。他說,改革開放是偉大決策,中國行進在正確的發展道路上。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伯恩特再次讀到中國政府釋放“擴大開放”的信號。“這是好事,這將促進世界共同發展。”伯恩特說。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中國 伯恩 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