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癌癥防治,我們在行動
我國癌癥防控形勢嚴峻。《2017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我國每年新發癌癥病例約380萬,死亡人數約229萬,發病率及死亡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為推進癌癥防治工作開展,9月2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0部門發布《健康中國行動——癌癥防治實施方案(2019-2022年)》。該《實施方案》有哪些亮點,提出了哪些要求?記者采訪了參與制訂方案的部分專家。
推廣篩查及早診早治技術
“早診早治和篩查是全世界普遍認同的降低癌癥發病率、死亡率的有效手段。自1991年以來,美國癌癥死亡率已下降了27%,開展癌癥早期篩查是重要原因之一。”國家癌癥中心腫瘤登記辦公室主任魏文強說。為此,《實施方案》提出,實施癌癥早診早治推廣行動。
魏文強同時表示,并非所有腫瘤都有篩查及早診早治的適宜技術,根據國際經驗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適合我國人群開展篩查及早診早治的癌癥主要有食管癌、胃癌等上消化道腫瘤,以及結直腸癌、乳腺癌、宮頸癌。“從上世紀60年代起,我國就在高發現場開展以上腫瘤的篩查和早診早治工作,不僅探索和明確了技術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也積累了成熟的工作經驗。”
在此基礎上,《實施方案》提出,對發病率高、篩查手段和技術方案比較成熟的胃癌、食管癌等癌癥,組織制訂統一規范的篩查和早診早治技術指南。到2022年,高發地區重點癌種早診率達到55%以上,農村適齡婦女“兩癌”篩查縣區覆蓋率達到80%以上。
“要實現這個目標,并不輕松。”魏文強說,“目前高發地區上消化道癌門診就診病例的早診率一般不超過20%。”為此,他建議,逐步擴大早診早治的人群覆蓋面,擴大機會性篩查的人群覆蓋面;增加基層專業人員數量,繼續堅持技術培訓。
強化篩查長效機制
除了提出量化指標,《實施方案》還提出要強化篩查長效機制。魏文強介紹,長效機制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從組織管理方面積極探索醫療機構和疾控機構縣、鄉、村三級有機結合的工作模式,逐步明確國家、社會、機構、個人的責任,使早診早治工作逐步和疾病防控及日常臨床診療工作相融合;二是按照整合資金、合理分擔的原則,積極探索國家財政補助、基本公共衛生經費、醫保經費、保險費用及個人自付等多方籌資機制,逐步形成我國癌癥乃至慢病防治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魏文強坦言,目前面臨的難點主要是部門、機構、單位的職責分工不明確,協調機制尚未建立。為此,他建議將癌癥早診早治工作與健康城市和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建設相結合,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社區基本公衛服務等相結合,統籌實施,創新服務模式。
難題同樣存在于癌癥的機會性篩查方面。《實施方案》提出,支持縣級醫院建設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中心,在試點地區開展食管癌、胃癌的機會性篩查。魏文強坦言,不同于在傳統門診等著病人來就診,早診早治工作是以人群為基礎的預防性工作,需要廣泛宣傳,上門組織發動潛在的高危人群接受癌癥篩查。此外,不管是常規檢查,還是針對癌前病變和早期癌的特殊檢查,對醫生的技術要求都很高,需要較長時間的學習和培訓。
長周期的多次隨診和人群分類管理也是一個難點。魏文強提到,通過篩查確診并完成早期治療的早期癌以及當前無需治療的癌前病變人群,都需要定期隨診觀察。為此,《實施方案》提出,加強篩查后續診療的連續性,將篩查出的癌癥患者及時轉介到相關醫療機構,提高篩查和早診早治效果;強化癌癥防治機構職責,區域癌癥防治中心負責區域癌癥防治能力建設和技術工作的統籌協調,通過技術支持、人才幫扶等形式,帶動區域內癌癥防治水平的提升。
職業場所防癌抗癌正當時
“《實施方案》的亮點之一就是提出推進職業場所防癌抗癌工作,開展健康企業建設,創造健康、安全、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工作場所環境。”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吳靜說。
吳靜說,職業人群1/3以上的時間都是在工作場所度過的,具備充足時間采取相關干預措施。企業單位組織化程度高,通過提出“防癌”目標并實施各種激勵機制,容易調動員工積極性,同時也能通過員工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向其家人“擴散”。
吳靜坦言,職業衛生的發展離不開工作場所的健康促進和慢病防控,但目前我國職業場所防癌抗癌處在探索階段,“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從2016年開始試點防癌抗癌工作場所建設,經過幾年探索,已積累了一定經驗,計劃近期向全國疾控系統推廣”。
《實施方案》還提出,用人單位負責開展工作場所致癌職業危害因素的定期檢測、評價和個體防護管理工作,依法依規安排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勞動者進行職業健康檢查。對此,吳靜表示,用人單位負責人對職業場所防癌抗癌工作的重視程度是這些目標能否落實的首要條件,因此要對這類人群進行培訓,普及相關知識。
編輯:劉暢
關鍵詞:癌癥 篩查 早診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