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調研 調研
省委書記點了題 政協這樣來回答
山東省政協建言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小記
人民政協網9月23日電(記者 張文敬)山東省兗州區漕河鎮羅店村一位73歲的特困孤寡老人因做過肺切除手術,目前每月要支出醫藥費二、三百元,每三個月復查一次,因門診檢查費用及醫藥費不能報銷,給其帶來不小的經濟負擔。
同樣,在東昌府區梁水鎮老程莊一戶家庭5口人,除78歲老母親外其他都是智障人士,家庭藥費及生活費年開支5萬余元,除去政府每年救助9200元,藥費、生活費缺口4萬余元。
目前,在山東,貧困人口、低保對象、特困人員、重度殘疾人等“四類人員”共計323.2萬人。
這些人都是社會救助的對象。
社會救助是“最底線的民生保障”。這300多萬人著實讓省委、省政府非常牽掛。年初,省政協向省委常委會匯報2019年工作重點時,省委書記劉家義提出,把完善社會救助體系作為2019年推動落實的重點提案,由省政協重點督辦。
對省委書記交代的任務,省政協高度重視,將“統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相關議題列為今年重點調研和重點提案督辦的重要內容,要求重點調研、重點提案督辦和界別調研共同推進、多方發力,向省委交上一份出色的答卷。
接到任務的省政協調研組從3月下旬開始,足跡遍布省民政廳、省大數據局等省直部門,淄博、德州、菏澤、臨沂、泰安等地的社會救助中心、福利院和敬老院。3個調研小組深入7個縣(市、區)18個鄉鎮24個村,走訪72戶困難家庭,與基層干部、困難群眾和邊緣群體面對面訪談,在“拉家常”中聽訴求。為了摸實情,現場發放調查問卷300余份。在此基礎上,又與國家統計局山東調查總隊和省委黨校合作,在全省42個縣和省委黨校鄉鎮黨委書記、鎮長進修班中開展問卷抽樣調查,回收有效問卷7350余份,獲得大量詳實的數據分析。
7月2日,一份《關于完善我省農村社會救助體系的幾點建議》的報告擺在了劉家義的案頭。這份不到3000字的報告,共分4個部分、15個方面、28條建議,句句干貨,字字凝練。劉家義認為報告質量很高,批示給副省長凌文組織研究完善相關制度、機制。凌文當即要求民政廳對報告認真研究,對標對表,找差距抓落實,制定整改提升方案,并親自參加研討。
8月23日,調研報告提交52天后,省政協召開了一次特別的對口協商會議。省政協委員、社會法制委員會副主任李鋒說,特別之處就在于這次對口協商會不僅要圍繞報告中所提建議落實進展情況開展監督式協商,同時就“關于完善我省社會救助體系的建議”重點提案開展督辦。
如何完善制度保障?何時進入立法程序?救助對象認定怎樣才能更精確?救助標準能不能提高?這些話題牽動著委員的心。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王玉亮等多位委員呼吁,盡早啟動《山東省社會救助條例》的立法工作,為社會救助工作保駕護航。
救助對象認定及管理是當前社會救助工作中的難點,整合數據資源、搭建信息平臺尤為關鍵。省民政廳副廳長趙立杰認為,由于各家信息不通,救助中往往出現“撞車”情況。“最好能依托現有的大數據資料庫,實現數據共享,搭建一站式救助平臺。”省政協委員朱德泉說道。
“社會救助需要社會力量,可以在社會救助中引入商業保險,撬動資金杠桿,放大財政作用。”省政協委員白彬說,這方面的有益嘗試,對下一步工作有很強的啟示意義。
趙立杰回應說,“我們正考慮做一個2元保險補助方案。”民政部門也在積極探索商業保險參與社會救助的有效途徑,把過去“輸血式”政府資金救助變成“預防型”的保險救助。通過抽取定比的政府救助金,為低保、低收入人群購買商業保險,防止因大病大災致貧返貧。
農村的救助保障是社會救助工作的主戰場。“農村社會救助仍有短板和弱項,需要引起足夠重視。”省政協委員魏麗參與了重點提案的調研起草工作。在她看來,要建立完善農村低保與扶貧開發政策銜接、政府救助與社會力量救助銜接以及社會救助與各類走訪慰問、幫扶解困活動銜接的有效制度機制,千方百計兜住農村貧困人口民生底線。
建議提得管用,落實才有成效。李鋒說,重點調研報告所提的28條建議,相關部門對其中的22條進行了消化吸收、分解采納、轉化落實。
他透露,全省《關于統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的指導意見》近期將出臺,并且明確要求建立縣、鄉、村三級銜接互通的社會救助工作網絡。省里已經成立低收入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指導中心,承擔全省城鄉低收入家庭信息數據庫及核對系統的運行、維護工作。省民政廳印發了《關于推進社會救助領域“放管服”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推進社會救助審批權下放、優化簡化社會救助審批流程、精簡申請材料等12個方面的措施。省大數據局已啟動全省社會救助主題信息資源庫建設。
“下一步要繼續發揮好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全力推動議政建言成果落實,助推山東省社會救助工作走在前列。”省政協副主席王修林認為。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救助 政協 重點 調研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