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梳理人民政協成立的歷史
——我們為什么要寫《人民政協誕生實錄》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人民政協成立70周年之際,我們的專著《人民政協誕生實錄》近期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仡檮撟鹘洑v,深感這部書的出版,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創作動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人民政協成立的歷史,是中國革命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史、新中國史的重要內容。人民政協成立的歷史,蘊藏著豐富的紅色基因,包含著協商建國的初心。開展對人民政協成立歷史的研究,對講好中國故事、講好政協故事、講好多黨合作故事具有重要幫助。這是不斷把我國新型政黨制度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不斷把新時代人民政協事業推向前進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2018年,中國政協文史館舉辦《大道同行——從“五一口號”到協商建國重要史事回顧展》。我們作為展覽主創人員,有機會再次走進人民政協成立的歷史進程當中。面對一段段生動的往事和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內心產生強烈的震撼。我們深切感到,全面、系統、真實、生動地將這段歷史梳理出來,向社會宣傳,供學術研究,作歷史留存,是政協文史工作者的政治責任和歷史擔當。
我們兩人分別畢業于中共黨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專業,有著20多年的政協工作經歷。本著對歷史的濃厚興趣和對政協的深厚感情,我們在開展“民主人士北上、新政協籌備會及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文史項目、籌備《大道同行》展覽的基礎上,進一步閱讀相關著述,并對相關史料和專題進行深入研究,用一年多時間,合作撰寫了《人民政協誕生實錄》一書,以期在人民政協成立70周年之際,奉上自己對人民政協事業的一份熱愛。
主要內容
《人民政協誕生實錄》從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面臨兩種前途兩種命運的抉擇寫起,直到1949年人民政協成立,全面、系統和深入地再現了人民政協誕生的歷史進程和相關細節。全書分為九個部分:1946年的政治協商會議、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香港的“新政協運動”、組織民主人士北上、統一戰線的新起點、在東北解放區的協商活動、迎接新時代的曙光、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成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
反映人民政協歷史進程的讀物,以前也有人寫過。我們在借鑒已有讀本的基礎上,力求做到更加全面,更加細致,更加深入,更加透徹。也正因此,《人民政協誕生實錄》的內容有明顯的特點:它既完整體現從舊政協到人民政協的歷史脈絡和內在邏輯,又披露大量歷史事實和歷史細節;既有對當時時政細致入微的分析,又有對歷史場景的生動記錄;既再現了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對籌建新政協、建立新中國高瞻遠矚的籌劃和部署,又反映出民主黨派領導人從擁護中共“五一口號”到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心路歷程;既有社會各界對新中國的向往和憧憬,又有中共與各民主黨派協商建國的具體步驟。
本書的價值
人民政協自1949年成立,已走過70年的光輝歷程。對于這段70年的歷史,人們大體都不陌生。但對于政協成立過程中的一些往事及細節,由于年代日漸久遠,受資料等方面的因素所限,有些仍屬空白。
本書以中國共產黨領導民主力量和社會各界創立人民政協、建立新中國為主要線索,對人民政協誕生過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節點、重要人物活動進行了盡可能深入的梳理和研究,真實記錄了從1946年政治協商會議到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這一波瀾壯闊的歷程。全書通過對這段新中國成立前的重要歷史進程和歷史細節的回顧,進一步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進一步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一新型政黨制度的深刻內涵和實踐意義;進一步彰顯了人民政協成立的初心和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的內在邏輯。
在寫作過程中,我們挖掘出不少新的史料,參考了一些相關研究成果以及百余種各類資料,包括相關論著、檔案文獻、報紙雜志、回憶錄、日記等。本書披露了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采用夾敘夾議、圖文并茂的寫作方式,力求融政治性、思想性、實證性、知識性、可讀性于一體。
本書的寫作,得到全國政協領導和一些黨史、國史專家的關心。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劉家強帶領的“北上”項目組給予了大力支持,原文史和學習委員會駐會副主任卞晉平對部分章節做了字斟句酌的修改,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劉佳義為此書寫序并提出指導意見;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黃小同、劉金田,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于化民,中共中央黨校政治和法律部主任時和興等,對本書提出意見。他們的意見對于全面、系統、完整、翔實地反映人民政協成立的歷史,尤其是香港新政協運動、民主人士北上、在東北解放區的協商活動等,起到了積極作用。在此深表謝意。
衷心希望這本書對廣大讀者了解人民政協歷史有所幫助,同時亦誠懇期待讀者特別是政協委員、政協研究者和工作者提出寶貴意見。
(作者單位:中國政協文史館)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歷史 人民政協 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