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要聞 要聞

碧水清波中探索三江源的生態脫貧

2019年08月09日 19:08 | 作者:王金金 李亞光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新華社西寧8月9日電(記者 王金金、李亞光)行至三江源,時間好像在這里放慢、定格。云山霧繞間,是數不盡的野生動物與看不盡的綠色原野。

2016年,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這里設立。在這片超過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歷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群眾在擺脫貧困的同時,積極探尋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平衡點。

牧民旦增才仁的家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的葉格鄉紅旗村,位于三江源國家公園園區內。談起眼前這片世居的草場,他瞇著眼睛笑了起來。

“草場綠了,收入多了,把人從草山上也解放出來了,我們合作社搞得特別好。”走進紅旗村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的加工車間,作為合作社的理事長,旦增才仁一邊介紹一邊講述起經營生態畜牧業合作社以來村子里的變化。

按照“草畜平衡,劃區輪牧”的思路,紅旗村是長江源頭較早成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的村落之一,合作社主要以生產和加工肉制品、奶制品為主。旦增才仁說:“合作社的產品特別受歡迎,目前已經跨省銷往西藏,2018年總利潤達到101.9萬余元。”

說到加入合作社之后的生活,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旦增達杰豎起了大拇指:“我們夫妻倆都是殘疾人,以前一年到頭幫別人放牧掙不了多少錢,連肉都吃不上,現在草山入股合作社,一年分紅就能拿到一萬多元。”

牧民鬧布才仁說:“草山是我們的根,這幾年政府提倡保護環境、發展生態畜牧業,草山最大的變化就是野生動物變多了,亂丟垃圾的人少了,環境變好了。”

2005年至今,國家在三江源地區累計投入180多億元進行生態修復,不僅改善了當地的環境,更重要的是喚醒了牧民的環保意識。為守好中華水塔,近年來三江源地區近10萬牧民陸續放下牧鞭、離開草原。

藏族婦女麥措每天早晨九點都會來到玉樹州治多縣縣城的糌粑(青稞制品)加工車間上班。“我一天可以磨20多斤糌粑粉,一年磨3個月的糌粑粉就能掙4000多元錢。”她說。

麥措的家原本在治多縣索加鄉莫曲村。該村扶貧第一書記玉成說,由于退牧還草,村里298戶村民陸續搬遷到縣城居住。為了讓貧困牧民能有一技之長,2017年以來,當地政府累計投入70多萬元對搬遷到縣城的牧民進行汽車駕駛、汽車維修、民族特色手工藝品制作等方面的技能培訓。

除了磨糌粑外,麥措還是當地的生態管護員,她說:“一個月管護員還有1800元的工資,雖然丈夫臥病在家,但目前靠自己一個人也可以維持一家三口人的生活。”

記者在三江源地區走訪發現,像麥措一樣,一邊從事第三產業、一邊承擔生態管護員工作的牧民不在少數。據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統計,截至目前國家公園范圍內已有1.7萬牧民擔任當地生態管護員,園區內基本實現了“一戶一崗”,較大程度緩解了當地牧民的貧困狀況。

根據規劃,到2020年,三江源國家公園、祁連山國家公園將正式設立,到2035年青海將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自然保護地典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伴隨日益改善的生態環境,三江源頭牧民對于綠色發展的探索仍在繼續。(完)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江源 三江 生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