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資深從業者談垃圾分類:有望催生一批上市公司
垃圾分類有望催生一批上市公司
今夏,垃圾分類產業被催熱。
垃圾分類已在我國推行近20年,上海執行“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新規,標志著我國垃圾分類正式進入精細化管理時代。而到2020年底,包括北京在內的46個重點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這也意味著,垃圾分類很快將在全國全面展開。
垃圾分類新風尚背后,新的產業藍海正在開啟,有機構預測,垃圾分類有望打開一個萬億級的新市場。垃圾分類邁入“強制時代”,是否會形成風口?行業產能能否滿足需求?誰又會是產業鏈中最大受益者?
新京報記者就垃圾分類政策帶來的產業影響以及行業現狀,采訪了行業專家張曉文以及天能循環集團總經理助理趙創業。其中,天能循環集團隸屬于新能源動力電池行業領軍企業天能集團,天能循環集團位于浙江長興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占地1000畝,每年可處理廢鉛酸蓄電池30萬噸,為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示范基地。
誰迎黃金期?
環衛設備企業直接受益
新京報:垃圾分類政策推行后,這個產業鏈中的哪些企業受益最大?
張曉文:單純就對垃圾進行分類的環節,其實在整個環衛產業中就占大約5%-10%,環衛產業的大頭還是后續處理包括清運、處置、焚燒或者填埋等。
現在來看環衛產業肯定會受益,最直接的是環衛設備企業,看當下部分上市公司的業績數據、股價就知道。政策執行以來許多環衛相關的產品都是供不應求。
新京報:一些相關行業的公司已經應運成立,包括科技領域做分類的公司。你對此怎么看?
張曉文:目前我們看到這個行業中出現的一些新企業,其實主要做的是有價值的物資回收,這是較為狹義的一環,涉及的有價值垃圾在產生垃圾總量中可能占比不到10%,并且這些公司的模式本質上并沒有改變原有的回收形態,可能只是省去了廢品收購站、拾荒者的環節,直接下沉到一線去做回收。我不排除其有社會意義,但我看不到經濟價值。這個市場可能會產生一些周邊服務,但很難形成獨立產業。
環衛行業更大的一環,還是垃圾總量中占比達90%甚至95%無回收價值的生活垃圾,其清掃、收集、轉運、處置更值得關注。
新京報:你之前介紹,國內環衛產業市場化程度不到30%,行業前三的企業市場占有率不足5%。其中原因是什么,未來會出現龍頭企業嗎?
張曉文:市場化程度不高,主要還是因為處于政策的起步階段,未來有希望能達到80%。目前還沒有一家主業為環衛的A股公司上市,未來肯定會催生一批上市公司,我覺得會在十家以上。
“錢”景有多大?
廢電池回收市場規模超百億
新京報:以廢舊電池處理回收為例,目前垃圾回收處理行業的投資回報率大概為多少?
趙創業:廢鉛酸蓄電池領域的話,每年利潤率一般是在5%到10%之間,投資回報是在三年左右,屬于較好的。天能原先是做到當年投資當年回本,近兩年再生鉛裝備投資比較大,拉長了投資回報周期。
新京報:國內舊電池回收和處理市場規模有多大?
趙創業:國家工信部和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國家總計的產鉛量是471萬噸,到2018年產鉛量保持增速,為511萬噸,其中2018年再生鉛的產量已經達到了225萬噸,占到鉛產量的44%,印證了我國鉛消費的逐步增長主要是通過回收利用廢鉛酸蓄電池作為補充,意味著再生鉛產業在逐步擴大。
以廢鉛酸蓄電池為例,2018年我們國家大概產生了500萬噸的廢舊鉛酸蓄電池,當年電池的價格在每噸一萬元左右,意味著這個市場的規模約為500億元。目前參與廢鉛酸蓄電池回收處理的多為龍頭生產企業,有天能、南都、超威等。
新京報:鉛回收是廢鉛酸蓄電池回收的重點嗎?
趙創業:廢電池90%的價值在于鉛,鉛回收的主要原料來自報廢蓄電池。再生鉛的污染只有原生鉛40%左右。此外,再生鉛原料更易獲得,目前國內再生鉛工藝的回收率已經可以達到98%。
新京報:就國內舊電池回收整體市場來說,當下經營狀況如何?
趙創業:舊電池的回收過程其實是一個綜合利用產出的過程。目前國內舊電池回收利潤相對比較微薄,主要受到不法回收商販低價競爭的影響。不法回收商販運行成本非常低,兩三人加一輛車就可回收,而正規的回收商從運輸、倉儲、環保處置整套流程都需要規范化操作,比如須使用危化品運輸車,導致成本較高。
但經過這些年來的發展,舊電池回收處置還是具有比較合理的利潤空間。近年來隨著國家環保治理力度加大,以及對不法商販和地下非法冶煉廠的打擊,非法回收的情況有所減少。預計隨著正規大型蓄電池企業回收體系的建設、投運,逐步做到銷一收一,回銷一體化,將擠壓不法回收商販的生存空間。
天能位于長興的循環經濟產業園是2014年實現扭虧為盈的,2017年已經實現盈利1.5億元,2018年實現盈利1.35億元。
產能存缺口?
濕垃圾各環節產能缺口大
新京報:目前垃圾分類回收行業產能存在缺口嗎?
張曉文:在我看來,有一部分垃圾的回收和再循環是需要專門的產能來做的,比如鉛酸蓄電池。還有一部分垃圾回收是不需要專門產能的,比如廢紙的再生處理,不需要專門建工廠,其實跟現有的造紙產業是相結合的。我覺得尤其是物資回收利用這一塊,產能可能并不太缺,因為這個產業一直都存在。
但是,像現在強調的濕垃圾,舉已經開始執行干濕垃圾分類的上海為例,我看到的報道大概會有五六千噸的處理量,直觀感受上缺口是很大的。我覺得濕垃圾不僅是垃圾處理,還有轉運、分選各個環節上的產能其實都存在缺口。
新京報:有說法稱,垃圾強制分類政策逐步推廣,但目前垃圾回收處理的產能卻遠遠跟不上,從企業角度有怎樣的體會?
趙創業:隨著我們國家快速發展,各行業對各類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強制分類的方向是肯定正確,也是非常迫切的。資源回收產業當下正經歷爆發式的飛速增長,無論是規模還是產業裝備都在快速跟進。目前國內塑料、有色金屬、黑色鋼鐵、廢紙、廢家電、垃圾分類發電這些產業已經非常成熟,產業規模也很大,近幾年尤為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就我的了解,不存在產能跟不上的問題。
2018年,國內產生的廢鉛酸蓄電池是500多萬噸,我們預計到2020年將會有800萬噸。目前國內正規的回收企業數量在300家左右,回收能力據不完全統計大概為1200萬噸。其中具備資質的處置企業約為80家,處置能力據我統計是1300萬噸左右。
目前具備的回收處置產能是足以覆蓋國內需求的,正規企業回收處置產能“吃不飽”的原因,是受非法回收商販和非法冶煉廠低價競爭的影響,但這一塊國家也在持續重點打擊,保持行業健康增長。
已經成風口?
傳統產業難現爆發式增長
新京報:垃圾分類回收會形成或是已經形成風口了嗎?
張曉文:我的看法還是相對保守的。首先,垃圾分類回收作為市政公共事業的業務形態,與互聯網的爆發式增長是有本質區別的,風再大也吹不起來。其次,垃圾分類回收或者說環衛產業,本身是一個傳統產業,而我們談到風口時,可能更多是指隨著一些政策或技術的注入讓產業獲得爆發增長,進而催生關注,并帶動連鎖反應,但這些要素我覺得環衛產業不具備。
此輪垃圾分類回收政策主要針對的是將生活垃圾干濕分離提高后續處理效率,資本市場還是比較理性的。
新京報:垃圾分類回收是否需要政府補貼?
張曉文:垃圾的回收處理流程從整體上看,是消耗社會資源的,我認為肯定需要全社會進行投入,包括政府補貼。垃圾分類回收進而資源化產生的價值,不足以覆蓋產業鏈消耗。垃圾分類回收畢竟是公共事業服務,可以類比污水處理廠,將來會形成較為穩定的效益,但很難說產業鏈自身可以產生經濟價值。
至于市場化,未來垃圾分類回收或環衛產業市場的部分環節,可能會有行政資質準入門檻,但會是一般性的門檻,部分業務可能會形成特許經營權模式,例如說某區域的環衛服務運營,進行市場化招標,讓提供服務最好、運營效率最高、價格最有優勢的企業去經營,賦予特許經營權同時給予一定的政府補貼和收費特權。
新京報:如何看待垃圾分類政策的可持續性?
張曉文:上海已經執行垃圾分類,讓我比較感動的一點是老百姓很支持。我在上海的同學,知道我是環境工程學專業,有段時間每天來問我怎么分類。只要社會上對垃圾分類的價值有認同,就能做起來。行政手段在早期或者說啟動期會產生效果,但長遠來看,仍然要靠每個個體的長期堅持。
新京報記者 朱玥怡 梁緣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垃圾 回收 分類 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