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以工匠精神“造假” 他們讓截肢者的人生更完整
2015年,成都“單腿快遞哥”李洪軍以“一個背影,感動一座城”——時年30歲、失去右腿的他拄著拐杖分送快遞的圖片和視頻在網上引起強烈反響。在城市喧囂的高樓下,他單腿而立的背影顯得倔強而弱小,在令人肅然起敬的同時,也讓人心酸、心痛。
如今,李洪軍已能邁開雙腿走路,并成為一名充滿自信的快遞驛站合伙人。助他改變命運、實現夢想的是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假肢矯形適配救助項目。
日前,中新網記者隨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前往該項目的西部救助站點之一、青海省殘疾人康復服務中心,對該項目和這一特殊的“造假”團隊一探究竟。
打通截肢者更好地融入社會的“最后一步”
青海省殘疾人康復服務中心在青海殘聯大樓內。一樓的假肢矯形器制作室里,彌漫著石膏、樹脂等材料的混合氣味。不大的房間里各種工具、材料琳瑯滿目,成型和未成型的輔具、模型,昭示著一具具假肢的“前生今世”。
假肢矯形適配救助項目負責人、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宣傳活動部副部長常達介紹稱,我國肢體殘疾人是一個數量龐大的群體,保守估計超過2400萬人。當這些受到傷病侵害的殘疾人生命體征平穩之后,他們的后續康復往往被很多人甚至是臨床醫學所忽略。但他們受身體障礙的限制,參與社會生活能力較低,導致家庭可支配收入遠低于健全人家庭。
在國內目前的扶貧攻堅戰中,殘疾人確是各級政府和社會力量幫扶的重點,但涉及康復領域的救助項目相對較少。如果說醫療救治、基本生活保障給予了這些殘疾人生存信心的話,那么康復救助則提升了他們對未來生活的希望。因此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發起了假肢矯形適配救助項目,由在中國康復治療領域的權威醫療機構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執行,致力打通肢體殘疾人更好融入社會的“最后一步”。
該項目以全國各省市康復中心、社區為網絡,通過各地殘聯篩選貧困肢體殘疾人,由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假肢矯形部設立專家組,依據項目實施條件對患者進行進一步篩查后,提供科學、專業的假肢矯形適配服務,并通過后期專業康復訓練,讓其具有獨立生活能力和基本勞動能力。
以工匠精神“造假” 給冰冷的假肢賦予血肉之軀的溫度
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假肢矯形部主任劉勁松正是在兩年前為李洪軍進行假肢適配的專業團隊的負責人。
曾留學德國,并在國內首批獲得國際一級假肢矯形器師資格證書的劉勁松,在工作中以嚴謹和精益求精著稱。在談到假肢適配時,他提到最多的一個詞是“工匠精神”。他說,假肢一旦裝上,就成為患者身體的一部分,容不得絲毫馬虎,“工匠精神是我對我的團隊的一貫要求。”
劉勁松給記者發來一份由他撰寫的“假肢制作流程”,24頁的PPT文稿,詳述了一具假肢誕生的全過程——從了解患者個人、家庭、醫療等基本情況,到對患者進行殘肢檢查,從取陰型(用石膏繃帶制作殘肢形狀空腔模型)到灌陽型(往陰型里灌注石膏漿,形成殘肢的實體模型),從制作內襯到制作接受腔,從工作臺對線組裝到患者靜態和動態試樣,直至成品制作,這些流程的每一個環節都包含著數個甚至十幾個步驟及技術要點。
“我要求我的團隊做到兩個一樣:在制作假肢時,無論價格高低態度一樣;無論是在中康本部還是到外地幫扶,條件雖然不同,但質量必須一樣。”劉勁松說。
從劉勁松隨后的講述中,記者感受更多的卻是那份PPT文稿所沒有記載的內容——對患者的愛心與責任心、在制作時的嚴謹、對細節近乎苛刻的挑剔,以及冥思苦想于如何才能給患者帶來更自然、更靈便、更舒適的體驗……
這些富有愛心和責任心的“工匠”,給那些冰冷的材料、模具,漸漸賦予了血肉之軀的溫度。
以點帶面,讓更多的截肢者擁有完整人生
自2016年開展以來,該項目迄今已實施3年多,通過網絡募款超過1000萬元。
由于假肢制作工藝復雜、成本高,平均每具假肢在4-5萬元左右,加上適配過程相對較長,決定了該項目的救助不可能以普惠的方式呈現。截至2019年6月,該項目共幫助了60位受助截肢者,提供了77例假肢(其中,有兩位受助者是四肢截肢的重度肢體殘疾人)。
劉勁松說,項目執行團隊在篩選救助者時,秉承“兩個優先”的原則:兒童優先、有就業能力和意愿的截肢者優先?!昂⒆邮敲恳粋€家庭的希望,而有就業能力的人往往是一個家庭的經濟支柱?!彼Q,“值得高興的是,該項目的受助人在接受救助后均可達到生活基本自理,去年我們救助的一個小孩子,現在已經上學了。而受助成年人的就業率達到百分之百?!彼恼Z氣中透出欣慰。
2019年,項目專家組分別深入西藏、寧夏、青海等西部貧困地區,開展救助篩查工作,目標是在以上地區救助48名患者。但面對2400多萬肢體殘疾人的龐大人口基數,一個項目的救助顯然遠遠不夠。
常達稱,該項目的實施,救助截肢者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利用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的假肢矯形技術以及截肢者綜合康復資源優勢,以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假肢矯形適配救助項目為抓手,以地方康復中心假肢矯形中心為平臺,帶動我國中西部地區假肢矯形適配工作水平的提升,并培訓一批專業技術人員,從而促使基層殘疾人能夠得到更高水平的假肢適配服務,讓更多的肢體殘疾人擁有更完整的人生。
編輯:劉暢
關鍵詞:假肢矯形適配 殘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