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面塑匠人的雅致人生
層疊飄逸的裙擺、婀娜纖細的身形、清秀細膩的面龐……這些“仙氣十足”的仕女面塑形態各異、神情不一,有的靈動活潑,有的閑適慵懶。
面塑,俗稱“捏面人”。小小的一塊面團,經過面塑匠人的巧手,變成了一件件活靈活現、造型各樣的人像作品。
王玓出生于1948年,從小喜歡繪畫,是街邊小人書攤位的常客。“我尤為喜歡臨摹里面的仕女圖,這是我學生時期一直堅持的愛好。”王玓說。
30多歲時,王玓不甘于僅在紙上描摹古典仕女圖,漸漸地喜歡上了面塑的立體表現形式。在天津醫學院(現為天津醫科大學)從事人體繪畫和模型制作的她,很快便領悟了制作面塑的訣竅。
她開始從中國古典傳說、名著、神話故事中尋找靈感。“面塑多以精細小巧見長,在手掌之上便可擺放一臺戲。”王玓把鵲橋相會等橋段,以面塑形式展現出來。
此外,她還通過參觀展覽向各類面塑匠人取經。“頭天晚上在電視里看到北京有面塑展,第二天馬上乘車去看,能看一次面塑展特別開心。”
1988年,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原主席馮驥才的鼓勵下,王玓在天津藝術博物館舉辦了一場個人面塑藝術展。“沒想到很多藝術專家給予我的作品一致好評,這給了我很大的信心。”2007年,王玓憑借《八仙過海》面塑作品獲得第八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獎。
“我喜歡創作積極樂觀、閑適溫馨的作品,讓自己內心保持愉悅的同時,也給觀賞者送去一份快樂和安寧。”她說。
記者看到,王玓在制作面塑時,先要備齊小麥粉、糯米粉、顏料以及各種輔料,然后開始長達兩至三小時的揉面過程。“面團顏色、彈性稍微沒達到標準,就要重和一遍。”
只見她揪出一塊拇指大小的面團,在手中幾經捏、搓、揉,再從桌上擺放的十幾種工具中取出一把尖頭塑料小刀,靈巧地點、刻出面塑人物頭部的下顎、鼻梁、眼眶的輪廓,再用手搓出如絲般的睫毛、如芝麻大小的眼球后,通過鑷子仔細地粘在相應部位。
“我會在腦海中一遍遍想象人物的神情和狀態,在面團上反復試驗,直至滿意為止。”王玓說,塑造作品《往事如煙》時,為了準確拿捏主人公的面部表情,她不停重復點刻、抹平,歷經幾十次才塑造成功。
人像的頭部完成后,王玓又捏出人像身形進行黏合,通過切、劃、挑等手法,一條條地做出衣紋的褶皺感。“有的服飾需要展現出里外兩三層的效果,不僅要在顏色上有所遞進和區分,還要將紋理方向把握得當。”王玓說。
近年來,王玓塑造出一批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異域風情、民國經典、古典風格的人像面塑作品,場景形式多樣,服飾顏色絢爛,配件花樣繁多。
王玓告訴記者,每一個作品就是一個故事,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靈魂。她的面塑技藝不僅獲得國內認可,更在世界嶄露頭角。
“這么多年來,我出國30多次,走訪過20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播我們中國傳統面塑文化,受到很多外國人的喜愛。”王玓說。
2000年,王玓前往美國得克薩斯州期間,接觸到了一千多名美國大學和中小學的學生。“孩子們看到面塑很新奇,熱情很高漲,圍著我跟著學,有的看不到還使勁往里擠。”
“也有不少喜歡面塑藝術的外國人給我發郵件,希望來中國找我學習面塑技藝。”王玓說,“面塑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傳承,它來源于生活,是我們民族文化自信的一種表達形式。能夠學習、繼承、傳播面塑技藝,我與有榮焉。”
編輯:楊嵐
關鍵詞:面塑 王玓 塑匠 匠人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