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智慧農業讓農民“在手機上種田”
7日的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一場小雨來得突然。這種天氣對正在打農藥的作物影響很大——剛打完的藥讓雨一澆就都沖掉了,但中化農業正藍旗技術服務中心的農藝師對此卻早有準備。
“我們的天氣預報是訂制的。天氣預報說錫林郭勒盟有雨,但可能精準到正藍旗這邊并沒有下。我們的農業服務能精準到每個地塊的天氣情況。如果預測到這場雨,我們會提前告知給客戶。”中化農業MAP特種作物事業部總經理湯可攀介紹道。
如今,隨著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智能控制、衛星定位等技術的發展,手機成為“新農具”。在手機軟件“MAP智農”上,農藝師可以看到1平方公里精度的精準農業氣象服務,包括天氣預報、氣象災害預警、農事作業適宜指數等。
MAP(Modern Agriculture Platform)是中化農業推出的一個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可為農戶提供線上線下結合的農業托管服務:精準選種、測土與全自動配肥施肥、智能配藥、糧食品質與土壤養分等檢測服務、農機服務、農民培訓、智慧農業系統。
甄曉明是正藍旗的一個農場主,從事馬鈴薯種植已經19年了。去年起,他與中化農業正藍旗技術服務中心合作,施肥只需一個電話,槽罐車就來到他的田里,通過氣吹式固體施肥機將肥料快速均勻噴在地里。
中化農業的農藝師給他的馬鈴薯地量身訂制了一套施肥方案。“從測土到設計方案,我們可以做到針對每個地塊不同的作物品種,都可以給他設計不同的解決方案。”湯可攀說。
在這之前,甄曉明都是根據經驗來決定施肥量。“就是靠經驗看苗長成啥樣了然后再撒肥。”他說。
除了提供精準的天氣預報服務和精確的施肥方案,“MAP智農”還能夠為農場主提供科學的巡田方案。通過遙感衛星收集地面多光譜數據,這一平臺還能夠生成反映作物長勢的遙感圖像,農場地塊的位置、邊界、面積等信息清晰可見,形成巡田建議、達到遠程巡田的效果。湯可攀舉了一個例子:“你看到光譜上的斑點有深有淺,就是有的地方是異常的,比如雜草多了、需要打除草劑,如此就可以直接去進行處理。”
中化農業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三到五年將在全國建設500座以上MAP技術服務中心和近千個現代農業示范農場,實現服務4500萬畝以上耕地的目標。
業內人士認為,以衛星、無人機和地面監測為手段的農業多尺度數據獲取體系已逐步建立,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全面向農業滲透,高強度的人類勞動將被智能化的農業設備取代。
(新華社記者)
編輯:秦云
關鍵詞:智慧農業 農民 在手機上種田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