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遠望3號船83次遠洋航天測控記
7月8日,歷時一個月、航程三萬里的遠望3號遠洋航天測量船,圓滿完成第46顆北斗導航衛星海上測控任務,順利抵靠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碼頭。
這是“遠3”的又一次凱旋。20多年來,“遠3”52次遠航大洋,83次完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等海上測控任務。一次次大洋深處的深情遠望,一次次將飛天夢想和祖國榮耀鐫刻在碧海藍天。
遠望星空:83次精測妙控
“點火!”“起飛!”6月25日2時9分,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托舉著第46顆北斗導航衛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飛向太空。
火箭升空飛行約21分鐘后,守候在南太平洋任務海域的“遠3”發現目標。船載航天測控設備迅速接收到火箭遙測參數,對火箭及衛星進行測量,準確向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送數據。
海上測控過程持續約9分鐘,為火箭三級二次關機、星箭分離等一系列關鍵環節提供了重要測控支撐。
“類似‘9分鐘的拿手好戲’已是海上測控常態。讓我至今難忘的,是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海上測控‘驚心動魄的半小時’。”“遠3”測控系統高級工程師劉輝峰說。
2005年10月,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搭乘神舟六號在太空運行了76圈。當最后一圈飛船返回前半小時,“遠3”測控雷達天線突發故障,無法抬起,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直至目標出地平前5分鐘,故障排除,天線抬起。緊接著,雙捕,遙控發令,飛船按計劃安全返回,測控任務順利完成。
劉輝峰說,與陸地測控不同,海上測控在海浪涌動、船體晃動、天線搖動和目標移動環境下,只有短短幾分鐘準確測量和控制高速運動的航天器,極小的失誤都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遠3”副船長劉肖純說,“遠3”從1995年首次承擔亞洲二號衛星測控任務以來,已圓滿完成83次重大航天測控任務,是執行海上測控任務次數最多的遠洋航天測量船: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海上測控取得“十連勝”,嫦娥探月工程海上測控任務次次圓滿,35次成功護送北斗導航衛星準確入軌……
遠望大海:52次劈波斬浪
“遠3”大副史開告訴記者,20多年來,“遠3”52次遠征大洋,足跡從太平洋到印度洋、大西洋,航程約125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赤道航行31圈,創下了我國測量船總航程最長的紀錄。
馬立國是“遠3”上一名有著27年船齡的水手。他至今難忘1999年執行神舟一號測控任務時途經好望角的風浪,當時萬噸巨輪在狂風巨浪的大海上像一葉扁舟,作為水手的他克服暈船嘔吐,始終堅守在崗位上。
而這只是“遠3”14次往返大西洋任務海域時途經好望角中的一次。執行神舟六號任務時,“遠3”在過好望角奔赴大西洋任務海域途中,遭遇兩股巨大的繞極氣旋夾擊,兩舷最大擺幅達23度;神舟九號任務返航途中,連續遭遇“蘇拉”“達維”“海葵”3場臺風夾擊,4次改變航線……
“遠3”副船長王小兵告訴記者,每次海上測控的位置都不盡相同,主要根據衛星、飛船等不同測控對象的飛行軌道而定,每次所走航線各不相同,需要根據測量船能夠承受的風浪情況、各海域不同季節的氣象變化趨勢等進行設計。
“每次執行海上測控任務都是不小的挑戰,尤其是開辟新的航線。”“遠3”船長倪留國說,有一次,需要“遠3”到一個陌生復雜的海域執行任務,在沒有任何借鑒的情況下,“遠3”開辟出一條3300海里的新航線,確保了測控任務按時完成。
遠望祖國:無數次深情回眸
對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除了有一次載人航天“遠3”在進行技術升級改造之外,參加了神舟一號至十號的海上測控。
倪留國記得,2003年11月7日,當首次載人航天成功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時,“遠3”正在大風大浪的大海上遠望祖國。
“出海以后,我們每一名船員都變成高速旋轉的陀螺,在各自的崗位上精心開展測控方案訓練、設備檢查測試、工作環境確認,為任務成功做準備。同時,繁忙充實的工作也是分散對親人的思念、對家庭的愧疚。”倪留國說。
“遠3”機電系統電工技師楊學華,在最高溫將近60攝氏度、最大噪音接近120分貝的機艙內,一干就是29年。苦和累不算什么,讓他感到內疚的,是孩子出生時自己在大洋上,父親去世時自己依然沒在身旁。
海上測控任務短則一月、長則數月,每次出航之前,“遠3”黨委書記董相奎都要做遠洋備航準備,包括了解船員的后顧之憂。董相奎說,一年有200多天在海上執行任務,為了自己從事的海上測控事業,有的船員一再推遲婚期或剛新婚就離別,有的沒能聽到孩子出生的第一聲啼哭、沒能見到親人的最后一面……
新船員于雅靜說:“在海上,手機沒有信號、電腦無法上網,風景永遠是無邊無際的大海,生活比想象中要單調得多。不過,能夠成為祖國航天事業的參與者、見證者,感到非常自豪。”
一代代“遠3”的船員把人生坐標定在了大洋深處,這里有他們的大愛人生,有他們追夢的星辰與大海。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測控 海上 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