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石漠化嚴重的廣西山村怎么甩掉貧困帽 大路村尋找脫貧大路

2019年07月02日 09: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分享到: 

石漠化嚴重的廣西山村怎么甩掉貧困帽 大路村尋找脫貧大路

本報記者  常  欽

“兩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y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農村貧困人口實現(xiàn)穩(wěn)定脫貧的重要標準。對標這個標準,查漏補缺,對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脫貧攻堅戰(zhàn)進入沖刺階段。總的看,“兩不愁”基本解決了,“三保障”還存在不少薄弱環(huán)節(jié)。做到“兩不愁”,有哪些經驗值得總結?實現(xiàn)“三保障”,有哪些突出問題需要解決?就此,本報記者深入廣西、四川脫貧攻堅一線,進行了采訪報道。

——編 者 

車行廣西田陽縣南部大石山區(qū),公路像玉帶在山巒來回打彎。怪石嶙峋、層巒疊嶂的一座座大石山似乎就踩在腳下,終于,五村鎮(zhèn)大路村到了。臨下車,有人告訴記者,雖然田陽縣都處于石漠化片區(qū),而大路村,絕對是最“困難”的那類。可是,偏偏它早在2017年就甩掉了貧困帽,貧困發(fā)生率由2016年初的24.96%下降為2018年底的2.13%。這是怎么回事?帶著疑問,記者到村里一探究竟。

想不愁吃穿,先搞定石山

來到大路村村頭,村民楊國青正往水泥房里背竹子。提起當年的窮日子,他心有余悸。

“當初,日子看不到頭,整天躺著干發(fā)愁。”楊國青現(xiàn)在只要端起玉米糊糊,還有點反胃。“當時比這糙得多,不吃可餓呀!拉嗓子眼也得咬牙往下咽。哪顧得上穿的啊,大家都破破爛爛,誰也強不到哪兒去。”

缺吃少穿,源于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大路村沒有大路,九分石頭一分土;羊腸小道曲彎彎,連綿大山光禿禿。”一首山歌形象地唱出了村子的“行路難”,山民當時的日子也像進出村唯一的80厘米小路一樣荒蕪——大路村二三百戶近一千人就困在石頭窩窩里。

“石漠化是生活貧困的根源。”田陽縣縣長黃國哲說,大路村并不是個例。田陽是典型的石漠化縣,尤其在南部大石山區(qū),自然環(huán)境格外惡劣,是全縣貧困人口最集中的地方。

要想有飯吃,首先要想辦法搞定這石山。20多歲的村民黃英存站了出來,一方面帶頭開山修路,一方面鼓動鄉(xiāng)親們上山開荒挖坑種竹子。黃英存挨家挨戶做工作,最初沒人買賬——飯都吃不上,敲山修道路、挖坑種竹子,哪有力氣干活兒啊!

為啥種竹子?黃英存拉上記者到村頭竹林找答案。包圍大路村的三面光禿禿的石山已經染了綠色——從山腳一直到山頂,綠竹鋪滿山體。黃英存蹲在地上扒開竹根介紹:“這叫吊絲竹,地下根系發(fā)達交錯,固土效果好得很咧!”

為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黃英存打了保票:“等竹子種出來,我有辦法‘點竹成金’!”其實,就是帶著鄉(xiāng)親們做竹編,竹籃、竹筐都能換錢。

原來,田陽蔬菜和芒果產業(yè)正處于擴張期,運輸包裝用的竹筐每年需求量多達幾十萬個。不到3年時間,村里就種植了8000多畝吊絲竹,成了遠近聞名的“竹子村”。依托竹資源,大路村群眾編織竹筐供應農貿市場,600多人從事竹編加工,手里有了活錢。

“我家的好日子是從種竹子開始,干癟的肚皮鼓了起來,錢包也鼓了起來。”楊國青指著自家的二層水泥房自豪地說,“當初起這房子,全靠賣竹編賺的錢呢!”

季節(jié)性用工成為脫貧“馬達”

種竹子“種”出大房子,這已經算是挺新鮮的事了。可記者還聽說了一個“種不了番茄,傍得上番茄”的脫貧故事。

番茄產業(yè)是田陽縣的脫貧產業(yè)。去年全縣種植茄果類蔬菜22.4萬畝,農民人均種植茄果收入4500元以上。有的種植大戶帶動種植,戶均收入達4.4萬元。然而,大路村位于山區(qū),海拔偏高,種不了番茄。村民眼瞅著這班脫貧高速列車,卻搭不上,咋辦?

能不能換個思路呢?各類番茄每年從7月到11月分批次播種種植,到次年4月底5月初才采摘完畢。種植、采摘、包裝和運銷等環(huán)節(jié)中,都需要大量季節(jié)性用工。

楊國青頭腦活絡,率先到縣里批發(fā)市場打起了“番茄工”。一趟趟搬運包裝筐,粗壯手指被割出了黑紋,活像幾節(jié)螺紋鋼。“只要舍得力氣,不難找活兒。番茄工從12月份到來年4月份,一天120元,一個月有3000多元收入。”楊國青很滿意。

如今,每年約有3.6萬山區(qū)農民到番茄生產基地務工,其中貧困農民約9700人。近年來累計有6000人通過參與番茄生產經營活動增收脫貧。每年番茄農忙季節(jié),大路村有五六百人奔忙在縣城各大批發(fā)市場。

大路村的竹編也隨著番茄產業(yè)發(fā)展在升級——從在批發(fā)市場賣竹筐,再到村里能人到縣城租地開辦竹編加工廠。后來,農產品物流的革新,讓竹筐不再適合市場需求,出現(xiàn)滯銷。黃英存到廣東、江西等地考察發(fā)現(xiàn),塑料筐潛力巨大,于是籌資建起了塑料筐加工廠,建廠后,僅用一年半時間就收回全部投資。

2014年,黃英存當選大路村黨支部書記,如今他又添了一個新身份——裕景農貿有限公司董事長。廠里有20多臺機器,每天能生產塑料筐3萬多個。還建起了保鮮冷庫16座,提供了物流、包裝崗位。

廠子成了村里甚至鎮(zhèn)里貧困戶的脫貧“馬達”。五村鎮(zhèn)8個貧困村聯(lián)合入股,每生產一個塑料筐村集體可分紅1毛錢。2017年下半年,8個村分紅多達16萬元。同時設置“就業(yè)扶貧車間”,重點吸納貧困勞動力,月工資3300元,包每日三餐,吸納勞動力8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0多人。在蔬菜、芒果成熟的季節(jié),廠里可安排季節(jié)性務工人數(shù)300多人。

看到有工可做,村民楊朝耀搬遷的心動了。他就近在田陽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老鄉(xiāng)家園找了個就業(yè)扶貧車間上班,“從家門口走到車間,只需要15分鐘。”一個月3500多元工資,楊朝耀安心住了下來:“最近還準備參加縣里的就業(yè)培訓,考個技能證書,日子就過得更穩(wěn)了。”

就業(yè)帶動拔窮根。如今,在楊朝耀新入住的安置社區(qū)老鄉(xiāng)家園周邊,縣里引進15家企業(yè)創(chuàng)辦“就業(yè)扶貧車間”,385戶搬遷群眾就近轉移就業(yè)。如今,全縣“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6068戶全部搬遷入住,入住率100%。全縣14910個搬遷勞動力,就業(yè)率高達63.2%。

從吃上飯到捧起“金飯碗”

說起脫貧產業(yè),田陽還有個寶貝——芒果。

目前,田陽縣已形成較完備的芒果產、供、銷體系,芒果品種達到28個,產值占農業(yè)總產值20%以上。2018年,田陽芒果種植遍及10個鄉(xiāng)鎮(zhèn)80個村,近5萬戶農戶種植面積接近40萬畝。

縣里依托芒果產業(yè),啟動建設20萬畝農林生態(tài)脫貧產業(yè)核心示范區(qū),建成后可接納超過1萬名山區(qū)貧困群眾和易地搬遷戶參與經營。同時為擴大帶動效應,示范區(qū)將8000多畝的芒果,股權量化配給6063戶搬遷戶和152個村集體經營,賦予其10年經營權。

“扶貧產業(yè)不能只盯著解決一時吃飯問題,還得看長遠,得想辦法造出更多‘金飯碗’。”黃英存說,為了脫貧致富,村民自發(fā)請來縣水果辦實地檢測,看大路村是否適合種芒果。

昔日窮山溝變成了優(yōu)勢。專家說,大路村海拔有500多米,氣溫低,坡地多,適合發(fā)展芒果,并且芒果熟得晚,預計要比縣城周邊推遲兩個月。“打好時間差,價格大不同。”楊國青說,等到縣城全賣完,大路村這才剛上市。去年縣里一斤兩元錢,大路村賣到了4元。如今,村里的山腳、山坡上種滿芒果,足足有3000多畝。

芒果是2013年種下的,4年后開始陸續(xù)掛果。眼下,1800多畝又要采摘了。楊國青算了一筆賬:一畝能種50棵,一棵能摘30斤,按最低價兩塊一斤,一畝也有3000多元收入。“掛果后可收獲二三十年,如果品種老化,產量上不去、品質不好,還能砍掉樹冠進行嫁接改良。”談起種芒果,楊國青門兒清。他種下了1000棵,今年有100多棵開始掛果了。

為把果樹管護好,大路村還請來了那坡鎮(zhèn)尚興村“土專家”莫文珍。田陽種植面積最大的芒果品種“臺農1號”就是他從海南省引進的。尚興村就是靠著種芒果富了起來。2015年,僅芒果產業(yè)就有800多萬元收入,人均純收入8520元。“今年沒少跑大路村,連老頭、老太太也愿意學技術。他們都說,學好了就能結出更多票子。”莫文珍說。

靠著一股干勁,大路村又多了一些景致——目前,全村種植有芒果3000多畝,紅心蜜柚500多畝。黃英存又相中了村里的100多畝空閑地,請水果辦把脈,初步鎖定種沃柑。“過不了幾年,竹山將會變成‘花果山’。”黃英存說,“到那時,大路村的‘飯碗’含金量會更高,群眾的腰包會更鼓,小康生活離我們會更近!”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02日 11 版)

編輯:曾珂

關鍵詞:石漠化嚴重的廣西山村怎么甩掉貧困帽

更多

更多